电子报
电子报

弦歌不辍 四秩芳华——成都大学 40 年发展大事记
















戮力奋斗, 一路向前。 40载寻路追梦,我们坚定信念,牢记责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默默耕耘,在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中默默奉献,一代代成大人敢为人先,与时俱进,走出了清晰而深刻的脚印。

一九七八年
  9 月25 日,成都大学开始筹建。“建校筹备小组”成立,校址暂借在成都黉门街小税巷的成都市教师进修学校内。
  12 月8 日,成都大学正式挂牌成立。
  12 月16 日,成都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等10 个专业列入《一九七八年四川省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学校(专业)一览表》。
 一九七九年
  1 月4 日,我校首届新生录取工作开始。
  4 月27 日,“成都师范学校高师班”77级数学、中文专业、78 级中文、数学、物理专业并入成都大学,并临时迁入外北花圃路小学内。
  一九八〇年
  3 月,学校由花圃路小学迁至八中。
  10 月4 日,《光明日报》以“走读为主的地方大学也能保证质量”为标题在头版头条位置,报道成都大学创办两年取得的成果。
  一九八一年
  1 月1 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一所“以走读为主”的地方大学》的调查报告,介绍成都大学创办的新特点。
  6 月,校足球队获四川省“三好杯”足球赛冠军,8 月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大学生足球赛。
  7 月,《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
 一九八二年
  10 月,新建教师宿舍一幢60 套在人民北路校址落成,首批住房困难的教职工喜迁新居。
  12 月,《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
 一九八三年
  4 月,学校正式建立图书馆。
  5 月,成都市政府向四川省政府报送《关于成都大学改办为短期职业大学的报告》。
  8 月,工科暂停招生,工科学制由四年改为三年。学校改办为短期职业大学,获世界银行贷款。
  一九八四年
  3 月29 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发文同意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成都大学改办职业大学》的报告。
  7 月,校女子排球队代表四川省大学生参加上海“兴华杯”排球决赛,夺得全国第五名并获“精神文明运动队”称号。
  9 月30 日,成都八中迁至新校,成大有了一个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家”。
  12 月,白敦仁著《陈与义年谱》(中华书局出版)获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二等奖。
 一九八五年
  3 月28 日,学校确定“团结、创新、求实、拼搏”八字校风。
  9 月10 日,谢宇衡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师。
 一九八六年
  3 月29 日,成都市建委同意成都大学扩征土地41 亩,修建教工宿舍及其他用房。
  12 月13 日,由成都市各县区集资修建的五千平方米学生公寓落成。
  一九八七年
  5 月27 日,我校与重庆大学签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机械系邓起孝、卓翔副教授担任硕士生指导教师。
  6月30日,新建教师宿舍楼两幢落成。
 一九八八年
  7 月8 日,荷花池校区新校门建成。
  1988 年,中文系招收3 名奥地利留学生。这是我校第一批留学生。
 一九八九年
  3 月22 日至4 月10 日,魏柏良校长应“美中技术教育与交流协会”邀请赴美访问美国社区学院。
  一九九〇年
  3 月,学校新图书馆大楼竣工,建筑面积4800 平方米,总藏书量达30 万册,可供600 人同时阅览。
  5 月20 日,由机械系毛宗仁、李开明老师等参加研制的“LGW 60 Z型螺旋钢箍自动弯曲成形机”通过建设部鉴定,项目编号为92-10-107。同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一九九一年
  9 月,食品系费镛副教授获“1991年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10 月4 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成都大学华夏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成立。
 一九九二年
  6 月22 日,经省教委批复同意,新建立的成都市马鞍中学命名为“成都大学附属中学”,隶属成都大学管理,成为成大师范生稳定的实习基地。
  12 月5 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发文批准都江教育学院并入成都大学。
  一九九三年
  3 月10 日,企管系教师张强获成都市首届高校青年师生科技学术成果展一等奖。
  3 月22 日,都江教育学院并入成都大学,原都江教育学院更名为成都大学都江分部。
  9 月10 日,我校教师吴建宇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一九九四年
  5 月,学校图书馆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
  7 月12 日,《成都大学学报》(自科版)被列为国家级外向型科技文献数据库首批入库科技期刊。
 一九九五年
  4 月18 日,我校田径健儿囊括全市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七个第一名,获团体乙组总分第一名。
  5 月4 日,我校被省教委推荐为“普通高校进行专科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学校”。
  8 月, 机械系教师毛宗仁等研究成果获项目获建设部、科技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是我校第一次获部级奖。
 一九九六年
  4 月30 日,经四川省报刊质量考评领导小组的考评,《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被列为二级期刊,排名第三位。
  1996 年,我校教师凌锐鸿、张跃华论文《容栅角度测量装置的精度》(在《工具技术》1996 年第四期上发表)被EI 检索收录,这是我校第一篇被国际著名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的学术论文。
  一九九七年
  6 月2 日,学校到市委宣传部汇报并送交《成都大学关于迁建工作的请示》,市委宣传部就迁建工作等问题提出意见。
  12 月8 日,由著名书法家王明远先生设立的“明远教育基金”捐赠仪式举行。
  王荣轩市长在仪式上正式宣布“市政府拟迁建成都大学”。
  一九九八年
  6 月8 至10 日,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通过全国高工专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的中期检查,专家组建议该专业列为教育部重点扶持专业,自动化技术专业列入教育部第四批试点专业。
  12 月8 日,新校址土地转让协议签字仪式在市政府举行,首期转让面积为614718 平方米(923 亩)。
 一九九九年
  3 月31 日,西南工学院与我校签署本科专业联合招生协议。从1998 年秋季起,我校以西南工学院的名义招收机械制造与设备,自动化设备两个专业的本科生。
  4 月28 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校报正式命名为《成都大学报》,国内统一刊号为CNS1—0818。
  8 月13 日,学校确定派遣轻化工系96 级学生苏甦赴法国蒙彼利埃大学留学一年。这是我校第一次派遣留学生。
  二〇〇〇年
  1 月,国家民政部批准我校中文系1996 级学生陈英同志为“革命烈士”。
  4 月11 日,学校以成都理工学院名义招收英语、自动化、机械制造、商业美术4 个专业的本科生。
  二〇〇一年
  1 月8 日,成都大学新校建设工程奠基典礼在十陵镇举行。
  4 月11 日,学校成立以张日新校长为组长的升本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启动升本工作。9 月21 日,校党委审议通过学校升本工作方案,升本工作正式启动。
  12 月,学校《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学校首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二〇〇二年
  6 月19 日,校党委审议通过《成都大学章程》。
  7 月31 日,省教育厅下文批准我校与新加坡管理学院合作办学,这是我校第一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8 月,学校整体搬迁至十陵校区。
  二〇〇三年
  3 月1 日,全国高校设置评委会投票表决同意我校升格为本科学校。5 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11 月28 日,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我校数控技术与应用、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工程、艺术设计、工商管理、英语、广播电视新闻学、汉语言文学、法学、电子信息工程、制药工程、动画、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增设为本科专业,从2004 年开始招生。
  二〇〇四年
  5 月18 日,省政府下发《关于同意建立成都学院的批复》,同意我校“在省内以成都学院(成都大学(筹))的名义招生”。
  10 月29 日,我校学生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乙组一等奖。
  二〇〇五年
  11 月17 日,中共成都市第十届常委会研究决定,将成都教育学院、成都幼儿师范学校、成都卫生学校三所学校并入我校,组建新成都大学。
  12 月14 日,我校申报的《构建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实践“两平台,多方向”培养模式》课题首次获得教育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立项。我校是此次40 所立项高校中唯一一所地方高校。
 二〇〇六年
  4 月16 日,新成都大学成立庆典在十陵主校区体育馆隆重举行。会上,市委向学校提出“三最”的期望和要求。
  11 月30 日,《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荣获“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优秀奖”和“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优秀主编奖”。
  12 月27 日,我校八个项目被批准为四川省第三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其中,《城市型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四个项目被批准为重点项目。
  12 月29 日,我校在2006 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荣获全国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四川省一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
  二〇〇七年
  5 月23 日,经省学位办专家组的实地考察评估,我校申评的12 个本科专业达到学士学位授予条件。学校被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7 月2 日,2007 届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典礼举行,这是学校第一届学士学位授位仪式。
  8 月3 日,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同意《关于成都大学二期工程立项的报告》。
  二〇〇八年
  1 月4 日,王卫教授主持的《传统肉制品现代化技术改造及产业化开发》获2007 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6 月6 日,四川省教育厅批准肉类食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实验室为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我校第一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7 月9 日,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我校数字动画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7 月,我校泰语专业招生,成为四川省内第一个开办泰语专业的高校。
  12 月8 日,学校二期建设暨都江校区灾后异地重建项目奠基仪式在十陵校区二期建设工地举行。
  二〇〇九年
  4 月14 日,我校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签字仪式举行。我校首次以成都大学的名义招培硕士研究生。
  5 月11 日,“成都市泰国文化研究中心”在我校成立并举行揭牌仪式。
  10 月27 日学校“两代会”正式表决通过我校校训、校徽方案。
  二〇一〇年
  4 月29 日,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获批四川省本科高校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6 月29 日,成都铁路中心医院正式划转成都大学,更名为成都大学附属医院。
  8 月14 日,生物产业学院教师邹亮的研究课题《基于MDR1 技术研究冰片佐使作用与P- 糖蛋白的相关性》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立项资助,实现我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
  8 月15 日,教育部批准动画专业为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9 月13 日,教育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发文,正式批准同意由成都大学与美国新罕布什大学合作开办孔子学院。
  我校成为四川省内继四川大学后第二所成功申办孔子学院的高校。
  10 月20 日,农业部批准在成都大学建设“国家杂粮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
  12 月8 日,《成都大学校歌》、《成都大学学子之歌》发布。
 二〇一一年
  3 月30 日,市长葛红林在第十五届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指出“成都大学等市属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4 月8 日,泰王国公主诗琳通殿下访问我校。诗琳通公主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并为“诗琳通- 泰国语言文化课堂”揭牌。
  6 月1 日,教育部批准我校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二〇一二年
  2 月11 日,艺术学院群舞《羌铃声声》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大赛舞蹈类(甲组)一等奖、优秀创作奖,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精神风貌奖。
  5 月20 至21 日,教育部专家组到校,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为期四天的考察督导,通过本科合格评估。
  5 月,学校第一个校史展览馆建成开馆。
  5 月,外国语学院学生张泽英以“品学兼优仁孝感天下”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
  12 月23 日,校友总会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届校友代表大会。
 二〇一三年
  5 月20 日,陈大伟副教授的《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入选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这是我校首次获批国家级精品课程立项。
  8 月15 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文,同意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将持有的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全部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给成都学院。
  8 月,周激流教授、赵钢教授入选第十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马胜教授入选第十一批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王兴国教授、杨进副主任医师入选第十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11 月5 日,我校《发挥中心城市资源优势,构建校政企协同创新的“大专业平台”》、《“整合体验式”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两项教学成果获评第七届高等教育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11 月6 日,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生物产业学院的生物工程专业获得四川省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
  11 月25 日,学校获得硕士学位单位授予权。
 二〇一四年
  6 月19 日, 我校“新抗生素创制及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第二批四川2011 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基地,成为四川省拟建立的50 家协同创新中心之一。
  7 月4 日,我校新增农业推广硕士和艺术硕士两个专业学位授权学科点获国务院学位委员批准。
  10 月14 日, 我校6 项成果参加四川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荣获二等奖1 项,三等奖5 项。
  11 月20 日,我校20 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教育部批准立项。
  二〇一五年
  1 月9 日,我校作为第二主持单位完成的项目“阿卡波糖原料和制剂生产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我校国家级科研奖项零的突破。
  3 月,我校彭建设教授入选四川省第十一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选,邵泽辉、郎方年、郭晓强、刘涛、邹亮、胡建平、刘婕7 位教师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名单。
  5 月,经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审核批准,我校首次开展了由甘露萍博士申请的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工作。
  8 月31 日,我校刘兴均教授成果《“三礼”名物词研究》入选2015 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9 月29 日,中国第一所普通高校综合性大学足球学院——成都足球学院在我校成立。
  10 月29 日,成都大学学生事务服务大厅揭牌,这是川内高校首个大学生“一站式”服务大厅。
  11 月,我校申报的“四川省动漫游协同创新中心”被四川省教育厅 四川省财政厅关于批准认定为第三批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及培育基地。
 二〇一六年
  1 月13 日,附属医院医疗专家团队随全国首列医疗列车开展医疗服务工作。
  2 月,学校高等研究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获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设立。
  4 月20 日,农业农村部批准立项建设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
  4 月22 日,学校与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有限公司签署联合培养博士合作协议。
  5 月20 日,全明星女子健身队杨兰获得第50 届亚洲健身健美锦标赛女子健身比基尼163 以下组冠军。
  5 月29 日,以色列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达·尤纳斯教授受聘为成都大学高等研究院荣誉院长。
  6 月6 日,经四川省教育考试院批准,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五个专业调整至川本一批次招生。
  6 月25 日,成都国际友城高校联盟在我校成立。我校为理事长单位,该联盟日常办事机构为秘书处,设在成都大学。
  6 月29 日,市人民政府正式聘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为学校名誉校长。
  7 月7 日,学校举行首届留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我校首位留学生获得学士学位。
  9 月23 日,我校动态调整自主增列的工商管理(学术型)和教育(专业型)
  2 个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教育部关于2016年对四川省动态调整的审批。
  二〇一七年
  2月4日,刘兴均教授的研究报告《“三礼”名物词研究》荣获四川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这是我校首个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的研究成果。
  3 月20 日,我校15、16 栋学生宿舍获四川省“示范性标准化公寓”认定,全省仅5 栋。
  6 月2 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成为西部地区第一所通过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证的高校。
  6 月13 日,我校“泰国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
  6 月23 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正式成为四川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8 月26 日, 我校健美操代表队在2017 年“亚洲杯”运动舞蹈大赛上获得两个冠军。
  9 月1 日,功能完善、配置先进、总共可提供11640 个座位的综合教学楼投入使用。
  9月25日,成都大学传媒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欧阳宏生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
  10 月3 日,我校校友张钦荣获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授予中国第3 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全体官兵“和平荣誉勋章”。
  11 月17 日,学校位列2016 年中国大学创业竞争力排行榜第163 名。
  11 月19 日,成都大学中国- 东盟艺术学院成立。成都市政府聘任郁钧剑为院长。
  12 月23 日,学生公寓建设获全国高校学生公寓工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
  二〇一八年
  1 月17 日,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更新了2018 年最新一期的自然指数。我校第二次上榜进入内地高校前200 位,共有5篇文章在自然指数收录期刊上发表,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187 位,在川高校前六位。
  1 月19 日,爱思唯尔正式发布2017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校长王清远入选“通用工程”类榜单,这是王清远第四次登上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学校列全国高校高端人才排名118 位。
  2 月13 日,我校获评教育部2017 年“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2 月14 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支持我校高水平建设发展的意见正式下发,明确提出从建立组织机构、政策支持、资金及配套支持三个方面支持我校高水平建设。
  4 月2 日,我校参加四川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和四川省第六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奖,荣获2018 年省级教学成果获奖10 项,其中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7 项。
  4 月16 至21 日,我校艺术表演类原创节目《弦声悠悠》参加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舞蹈甲组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这是我校连续三届在全国大艺展上获此殊荣。
  4 月23 日,秦树校友入选2017 年大学生创业英雄百强。
  6 月15 日,我校特聘副研究员赵飞博士入选2017 年四川省“千人计划”青年人才项目。
  6 月,我校恢复“成都大学”校名获教育部公示。
  6 月,我校460 名学生考上国内外研究生,升研率首次超过10%。
  8 月16 日,我校获20 项国家自然科学立项资助,在川高校前十位。其中王清远教授主持的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这是我校首次获得重点项目资助。
  9 月,学校附属幼儿园建成。
  9 月,成都大学中国- 东盟艺术学院首批学生入校。170 名留学生学生来自于21 个国家,其中113 名本科生,57 名研究生。
  9 月29 日,我校泰国专家关国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并应邀参加颁奖典礼。
  12 月1 日,学校新图书馆建成移交,建筑面积4.8 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