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32个职能部门均召开了二级教代会或专题会议,讨论各校区功能定位规划。广大教职工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度责任感,从关心兰大、建设兰大的角度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具体意见。据统计,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收到意见建议共计501条,最后汇总归纳凝练合理化建议32条,涉及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交通建设、规划预留发展空间、教学科研建筑功能、基础设施建设、智慧校园和绿色校园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基础教育、规划的执行等9个方面。
时常往来两个校区讲课的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祁菁教授对于校区功能定位的规划有着十分细致的想法,她对榆中校区的中小学建设满怀期待:“希望我们榆中校区中小学的教学能向兰州一中、兰州十一中等高质量学校看齐,由此吸引更多的青年才俊加入我们的队伍,再造兰大辉煌。”
10月18日,在广泛征求意见后,经学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兰州大学各校区功能定位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明确了各校区功能定位,提出“做全做强榆中校区,做精做优城关校区”。根据 《规划》,未来的榆中校区将形成“一核两轴七组团多中心”的圈层式结构,以教学楼、实验楼公共教学区为核心,南北学术轴和东西礼仪轴为两轴,人文社科组团(2个)、地球科学组团、生态草业组团、数理科学组团、物质科学组团、工程科学组团等为七个组团,并打造生活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医疗中心等多个中心。未来的榆中校区将能够容纳27000名学生学习生活,同学们从上课实验到吃饭住宿、自习运动,这些都纳入组团,极大的节省学生学习生活的时间成本。
除此之外,《规划》还对交通、教职工住宅区、中小学基础教育等配套设施做了充分考虑,体现生活先行、交通先行、生态先行的设计理念。广阔的学术交流空间、完备的公共设施、师资力量雄厚的中小学、功能齐全的教职工住宅区、医疗条件一流的三甲医院……未来的榆中校区功能将更为强大,使兰州大学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扎根西部大地,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
主动作为 内外联动为从“双一流”建设的角度、学科发展与交叉融合的角度规划各校区功能定位,今年以来,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工作人员分赴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国内众多高校,调研多校区办学情况。“我们调研发现比较成功的是整建制布局,学科、学院整建制发展才能形成完整的校区。用良好的条件汇聚一流师资,带动更多学科进入 ‘一流学科’行列。”李兴业说。
在校园规划设计上,学校选定了有丰富经验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的编制设计。期间,校党委书记袁占亭先后5次与该研究院对接沟通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基建处副处长李文争负责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具体对接,他根据学校需求和广大师生的意见建议,向设计院反馈不断调整细节。“目前的每一步规划都跟着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的指标进行,下一步每个组团会根据学院的搬进情况和对楼宇面积的详细需求进行立项建设。”李文争说,基建处对前期建设项目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前榆中校区第二教学楼、第二实验楼、办公楼等7个建设项目已通过教育部立项,即将动工开建。
为与地方积极协商,实现内外联动,袁占亭、校长严纯华同各职能部门先后4次与榆中县对接榆中校区建设、生态创新城建设的具体问题;并积极走访,听取部省市有关单位意见建议,为兰州大学发展争取支持。
8月10日,学校主要领导专门就学校建设发展问题向唐仁健省长做了专题汇报。唐仁健认为学校的建设思路符合实际、积极向上,批示有关部门启动相关论证工作。
8月13—17日,学校领导密集走访教育部、财政部、国资委等有关部委,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发展思路,认为学校及时调整校区功能定位是正确的,希望学校加快榆中校区建设,把认准的事坚定地做下去,使发展思路更加立体化、系统化。
兰州市市长张伟文表示,兰州市将遵循支持兰大、建设兰大、依靠兰大的原则,把兰大的发展纳入全市发展战略中。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忠民表示,对于兰州大学的发展,怎么支持都不为过。要形成合力,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做好用地指标调整工作,及时划拨土地,支持好兰州大学的发展。
“三篇文章一起做,就像瞌睡遇到了枕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绿色发展,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并作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扶贫开发、加强生态保护等八个方面的重要指示。
2018年7月19日,《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印发,强调甘肃要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重点突出十大生态产业。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为在兰州大学发展建设过程中为甘肃的发展贡献智慧,同时补充兰州市区缺失的市级城市功能,实现互利双赢,在学校调整各校区功能定位规划、重点建设榆中校区的过程中,建设生态创新城的设想也应运而生。
“要主动接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谋划,把论文写在甘肃大地上,把双脚坚实的踩在兰州大地上。”袁占亭表示,生态创新城的建设要承接甘肃省生态产业落地,在甘肃省的创新驱动和动能转换过程中体现兰大的使命、兰大的作为,使学校的发展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兰州大学提出建设夏官营生态创新城的设想得到了榆中县的积极回应,并由榆中县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设计研究院编制规划。
在8月16日召开的夏官营盆地“生态创新城”规划项目启动会上,袁占亭表示要按照生态优先、创新驱动的原则,充分考虑创新创业、支撑产业需求、市政设施配套、多元交通衔接、文化及商业布局等因素,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好生态创新城规划方案。
自生态创新城项目启动以来,兰州大学同甘肃省住建厅、兰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榆中县相关领导多次沟通生态创新城规划编制问题;同济大学城市设计研究院先后两次向省市县有关厅局全方位汇报了生态创新城的总体概念设计。
面积30平方公里的生态创新城规划呼应国家战略,统筹考虑省、市、县、校四方需求,紧扣“生态”和“创新”,突出田园、花园、校园、家园“四园”,体现科创、文创、智创、创造“四创”,构建“一心、两轴、三带、七片”的总体空间结构。
科教学镇、产业研发片区、综合生活服务片区、科创综合服务片区、生态医养片区等七个功能片区;人工智能板块、无人驾驶技术板块、新材料板块、新生物医药板块、新生态技术板块、新丝路文创产业板块等六大新兴产业板块......未来的生态创新城将成为甘肃省实现绿色崛起、转型发展的创新领航板块,创造12万个就业岗位,承载30万人科教创新、宜居宜业。唐仁健表示,“兰州大学立足学校与地方发展,提出榆中盆地建设生态创新城的设想,体现了各方共识。从精神到外在就像瞌睡遇到了枕头,正当其时。”
对外交通方面,创新城将建设“一轨、两快”的快速联系通道,一条联系兰州主城区与夏官营片区的城市轻轨,串接夏官营高铁站和夏官营机场两大对外交通枢纽。两条城市快速路,与兰州中心区连接,快速直达夏官营高铁站、榆中高铁站、夏官营机场及周边各大交通枢纽,缩短与市区的空间距离。
“在榆中盆地建设生态创新城的内生动力既来自学校、也来自于政府,是学校与城市共同生长的需要。”严纯华表示,希望通过生态创新城,从生活、交通、住宅等方面为兰州大学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通过产学研结合,使兰州大学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下一步学校将按照生态创新城大的总体规划做好校内规划与建设,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补齐榆中校区教学实验硬件条件的“短板”。同时把榆中校区校园规划对接生态创新城规划,一起纳入兰州市第五版城市总规的修编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兰州大学调整各校区功能定位、谋划建设生态创新城的蓝图已经绘制,号角已经吹响,其中的每一步工作都需要广大师生以建设者、运动员的身份参与进来,在实施推进中下功夫,在落地落实中做文章,群策群力,聚沙成塔,共同促进兰州大学更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