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和学生相处是最有成就感、幸福感的事——记第三届“十佳辅导员”、电气学院周敏老师




  “只要我还在这个岗位上,我就会以百分之一百二的激情投入工作。”从事辅导员工作14年,周敏老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学生讲方法、求实效,在用心辅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被学生亲切地称为“敏姐”。
  “和学生共同成长”
  “和学生相处能共同成长,不仅仅让学生成长得更好更快,也能让自己成长。”这是周敏对辅导员工作的深刻体会。
  周敏从上大学开始就一直是学生干部,早在高中就入党的她,被举荐成为党建、党支部方面的工作负责人,一直积极参与学生会、支部的工作。大三那年,周敏成为下班党员与助理辅导员,从此她和“辅导员”这三个字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周敏喜欢和学生相处,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工作,每当学生有疑问的时候主动来和她沟通,都会让她觉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于是在本科毕业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留校。周敏从2004年到2011年在城南学院学工部工作了七年。学工部不直接接触学生,院系两级管理,为了能直接和学生打交道,周敏又转到电气学院当辅导员。
  周敏严于律己,不仅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学生亦然。
  2010级有个学生叫张凯,是社团的活跃分子,也是学生干部,但他开学初期经常缺课,就算是去了教室也不听课。得知这一情况,周敏就定期找他聊天谈心。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交流,张凯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也很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未来应该走什么道路,“就业我会选择云南电网或者新疆电力,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去这两个地方肯定能大有所为”。
  “周老师改变了我的一生”
  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家庭条件、个人想法、在校状态都不一样,因此就业工作需要一对一地收集信息。每年从九月份开始,周敏会与每个毕业生进行谈话,了解他们的现状、情况、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建议。有的学生甚至会找周敏多次谈心。
  周敏随身携带着一个小本子,上面有她所带班级的学生名册、干部名册、课表、成绩单、学业成绩分析等毕业生的基本信息表,她会随时把了解的情况在上面做记录。
  2011级的吴佳明同学成绩在专业前三分之一,毕业前期,他想留在家乡浙江电力公司工作,于是跑到上海、南京等地参加该单位的招聘,却因为种种原因都没能成功。回到学校后,失落的吴佳明在周敏的陪同下,参加江西电力公司招聘会,并拿到了该公司的协议书。
  周敏担心吴佳明将来会后悔,对他一一分析未来可能遇见的问题、困难,建议他回家参加国家电网统一考试。本就犹豫不决的吴佳明听完周敏分析的利弊之后,决定听取她的建议,最终如愿留在家乡,“周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动员我放弃最初的选择,让我有更高的目标追求,结果改变了我的一生。”
  周敏的工作可以用一串数字来说明:任现职780天,微信好友850个,通讯录好友1060个,基本上都是招聘单位的联系方式;组织接洽了735场校园专场招聘会,召开了12次就业动员会和就业困难学生座谈会,一对一约谈学生1000余人次;最多时一天跑了14家招聘会,成功推荐35名学生;送走了两届毕业生25个班级823名学生,平均就业率97.45%。
  在周敏看来,就业工作不是简单地为了让学生找到一个岗位,而是要帮他们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和自己的意愿相符,而不是为了就业而就业。“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周敏不仅就业工作经验丰富,她还把就业资源和学院创新创业工作联系起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条件。
  她组织学生们在电子创新实验中心做实验,提高动手能力,鼓励优秀的学生参加“挑战杯”,创新创业等比赛。为了给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实验氛围,周敏联系优秀校友现身说法,和学生分享他们在创业中的故事,引导激励学生。同时,通过加强校友的联系,进一步吸引校友的投资,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资金保障。
  2015年6月,周敏参加了学校关于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动员会议,得知9月份就要进行省赛,这意味着周敏要在三个月内找到一个合适的项目,并带领学生在校赛中脱颖而出。6月也是考试季,找到学生做项目并不容易。
  辗转之下,她得知曾祥君教授有个合适的项目,便去找曾教授带的几个研究生进行了解沟通。到了7月份项目还没有明显进展,周敏开始三天两头跑到办公室去关心项目情况。学生的项目———“电力互联网故障自愈控制系统”是一个全新的项目,没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于是她反复研读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完全靠摸索来指导学生备赛。她跟着学生改策划、做答辩PPT,练了无数次。在她的指导下,“电力互联网故障自愈控制系统”成功从校赛晋级到省赛,最后获得国家金奖。
  “周老师总从细节上督促我们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这是电气2016级学生刘潇阳对周敏最深刻的印象。
  “在高校当老师和学生相处是最有成就感、幸福感的事,和其他工作岗位相比,辅导员这个工作的成就感、荣誉感来的更强、更大。”这或许就是周敏一直为学生付出,用青春演绎“辅导员”的原因。(学生记者杨嘉仪程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