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由吉林省人民征兵办公室、吉林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2018年吉林省征兵宣传教育进高校活动启动仪式在吉林建筑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启动仪式上,10名“大学生优秀士兵标兵”、10名“网络人气之星”和百名“大学生优秀士兵”受到表彰。我校经济管理学院郭旭东荣获吉林省“大学生士兵标兵”称号,医学院杨朔、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王成成、土木与交通学院郎洋田3名同学荣获吉林省“优秀大学生士兵”称号。
投身西藏边防———郭旭东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他一身戎装,擎起祖国初升的太阳,他一腔热血,投身于西藏边防事业两年。他伴着夏暑,伴着寒冬,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他就是吉林省大学生士兵标兵———郭旭东。这个于2013年考入北华大学,从小怀揣军人梦的热血青年,终于在2014年入伍,服役于西藏军区工程兵工兵某旅。201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退役,离开部队,回归校园,现就读于北华大学2015级会计学专业。服役期间,他工作突出,表现优异,荣获个人三等功一次。回归校园后,他担任校团委国防教育工作部副部长一职,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多次参与志愿者工作,努力学习,乐于助人,虽人不在军营,但心依然是那片报国心。
初入军旅,怀揣他的军人梦
似乎每个男孩子都有一个军人梦,梦想着自己身着军装,英姿飒爽的样子,郭旭东也不例外。他从小对军人便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幸运的是,郭旭东的军人梦从一开始便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他说:“我从小就想去当兵,从始至终我的家人都支持我,给我力量。”于是在2014年,大二的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参军,并且选择了他从高中就一直想去的地方—西藏。当兵初期,在海拔高,气压低的西藏,他也会出现失眠,头痛,缺氧等各种高原反应,但对于他来说,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他表示:“军旅生活很辛苦,我从一开始便知道当兵不易,为了梦想,用汗水去拼搏,做什么都是值得的。”是啊,正因为心中有梦想,才能在枯燥的部队环境中耐得住寂寞,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军人。
军旅生涯,深爱的营盘美好
军旅生活说苦虽苦,但军人以苦为美,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谈到军旅生活,郭旭东说:“当时过着漫长,如今想来短暂。战友就是比亲兄弟还亲的亲人,那两年,我生病受伤时照顾我的是他们,一个馒头也要一起分享的也是他们,拿着旺仔牛奶跟我拜把子的还是可爱的他们,他们都是我这一辈子最好的,最珍贵的,最特别的战友。虽然现在天各一方,但依然不会割断彼此的牵挂和关怀。”战友的情谊,熟悉的营房,一定是他一生难忘的回忆,回想起朝气蓬勃的军旅生活时,他眼里充满着不舍,嘴上挂着微笑。青春中,在这样一个集体中,跟这样一群人度过这样一段时光,虽然有些苦有些累,但我想他一定是幸福的。
军旅无悔,一生钟情于祖国
作为一名军人,肩负着举国安危,他们愿用生命去兑换那份誓言。郭旭东说:“投身军旅,一身戎装,是我一生无悔的追求。军旅生涯在思想,生活方式等方面对我的改变非常大,让我成长了很多。即使现在不在部队了,我也会在自己的岗位上,投入一样的激情。”服役期间他执行了十几次任务,每一次都出色完成,这段军旅生涯也赋予了他钢铁般的意志,让他在生活学习乃至人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中都显得如此坚韧。正在准备考研的他,合理规划时间,经常在图书馆认真学习。他说“目标在前,使命在肩,不敢松懈,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我会成为最好的自己。”对于他来说,报效祖国是终身事业,既然钟情于祖国,就勇敢地绽放青春,用实际行动,彰显报国决心。 (学生记者 王新雨)
终圆军旅梦———王成成
刚入学军训的时候,看着帅气的教官,每个人都有从心底往外的敬畏和羡慕。一提到解放军这个字眼,都会给我们一种英俊潇洒、气宇轩昂、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而更让大家钦佩的则是大学生士兵们,他们为了祖国的和平,毅然决然投笔从戎,将自己两年的青春奉献给了一身军装。在我们的身边也有着这样一位大学生英雄,他2014年去新疆当兵,2016年11月初回校并且获得了吉林省优秀大学生士兵的殊荣,实至名归,他就是北华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气专业2015级的王成成。
初心不改,虽远不怠
不论是谁,在做出当兵这个决定之前都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在和王成成谈论延缓两年学业的原因时,他告诉我们是因为自己一直以来都对军营充满着向往,想去做一名保家卫国的士兵。我们都知道,儿行千里母担忧,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他的父母家人们也是十分反对的。可是哪怕路途再远,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以后,大学生们也还是从不懈怠,毅然决然踏上了这条保家卫国之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在前几年的时候,大学生去当兵还不是一个普及的政策。在他服兵役那年,大学生士兵还比较少,他们的日常训练是和正常士兵在一起,都是同一个标准,所以训练过程自然是十分艰辛的。以前大家总会觉得士兵们的睡眠时间会比较少,但是王成成表示他们的睡眠时间是很足的,每天大概晚上九点到十一点之间休息,第二天早上八点开始一天的训练。“一开始肯定是不适应这种生活的,但是在一个月的训练之后,慢慢也就适应了这种军营生活。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体验新的提高,虽然很累但是同样觉得生活很充实。”在说到需要克服的问题时,他并没有说一些训练上的苦,而却只说了一个问题:自己战胜自己。他说:“即使身体素质再好的人,如果自己内心不想去做这件事情,那么他什么都做不了。能力固然是一方面,可更重要的是你得呆得住耐得住忍得住。”提到了家人,他也是很无奈地表示每一周只能周末和家人通个话,在新兵连的时候也会有很想家的感觉,但是慢慢习惯了也就好了。
感谢时间,感谢经历
两年的军旅生活必然会带给人很多东西。王成成也向我们说了一些他的改变,“我觉得这个经历对我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他让我看东西的方式和两年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知道怎么去看待生活里的很多东西。而我的性格也变得更开朗了,以前比较腼腆,现在经历了当兵生活以后也变得敢说话了。”在回校以后,他也会想念军旅生活,不过他还是认为大学生活比较有趣比较多彩。说起得到这个奖项最想感谢的人,王成成表示他最想感谢的人还是自己的新兵班长,他说:“从进入军营开始,除了一次边境演习以外,两年来一直是他带着我,他比我早当了七八年的兵,现在偶尔也会打电话聊聊彼此最近的状况。”能得到这个奖项其实他自己也是很感恩的,感恩这段当兵的经历,感恩包括新兵班长在内的每一个帮助过他的人,感恩自己能获得吉林省优秀大学生士兵这份荣誉。 (学生记者 吴佳燊)
弃医从戎———杨朔
一顶军帽,顶的是责任,一身戎装,穿的是庄严,一双军鞋,走的是神圣,一个军人,看的是军魂,担的是使命。1995年出生于安徽的杨朔,2014年9月被北华大学口腔医学院录取,2015年9月参军入伍,被分配到山西省公安消防总队吕梁支队汾阳中队服役,经消防部队军考选拔,于2017年9月被河北省廊坊市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消防指挥系录取,2018年4月获取吉林省“优秀大学生士兵”称号,现任武警学院消防指挥十三队五班班长。他是一名中国军人。
为梦而行,弃医从戎
一袭军装,戎马一生是很多男生从小就有的梦想,当然杨朔也不例外。口腔医学是很好的一个专业,如果读下去可能会有一个不错的前途,而从军就必定会面临各种不确定的困难和挑战,杨朔当时做选择时也想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为梦想拼一把,有人劝他不要这么去赌,就算是当了兵也没那么容易考上军校并一直留在军队的,但他认为在梦想面前,不要听别人怎么说,而是要看自己想要什么。
经过几次考核选拔,8月中旬,他终于接到了这样一个电话“恭喜你被分配到山西省公安消防总队,9月份报到。”听到这个消息,本该兴奋的杨朔却犹豫了,因为8月12日刚刚发生的天津港爆炸事件此时还在沸腾,他深知消防兵是有多危险,他支吾了一声,电话那头又传来严厉的一声“一句话,去还是不去?”不到3秒钟的思考,“去”字脱口而出,铿锵而坚定,即使知道前方困难重重,他还是要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当他告诉父亲自己要成为一名消防兵时,父亲拍拍他的肩膀说:“去吧,消防兵是为人民服务的,记住自己的梦想和使命。”就这样,2015年9月,杨朔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国军人。
不畏艰难,坚守初心
进入军队后,才能真正体验到“扒一层皮”的感觉,每时每刻高强度超负荷的训练都像山一样压在杨朔身上,跑步、单杠、百米障碍、挂钩梯等各种训练都是家常便饭,军队的生活是真苦。据他回忆道,有一次挂钩梯时,他腿上带伤坚持训练,当他爬到3楼时因腿伤脚底踩空,险些从3楼跌落,好在战友用绳索将他拉住,他才抓住了3楼的窗户,有惊无险。作为男人,身体上的苦都可以咬咬牙撑下去,但最难熬的还是精神上的苦。
身为一名消防兵,救援是在所难免的,他救过人,抬过尸体,见过生离死别。他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在吕梁支队和汾阳中队高速公路上的一起事故,这一段路隧道、上下坡、弯道都很多,地势崎岖不平,加上山西煤矿丰富,采煤车夜车超载现象十分严重,交通意外也就因此发生,当他赶到现场时,一辆大型自卸车横在高速路上,车头悬在半空,司机双腿被困,上半身处于悬空状态,情况非常危险,救援人员无法上前,杨朔等人只能用梯子支架救援,但因找不到支点,他们花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将被困人员救出,可还是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司机刚被救出不久就不治身亡。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眼睁睁地看着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让杨朔感到伤心和绝望,他尽了全力,却还是没能把人救回来。他的心理因此备受冲击,这样的苦才是最难熬,他几乎要陷入抑郁,但他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他要坚持,要为梦想、为责任而坚守,他凭着自己顽强的意志一步步走到了今天,并在2017年9月考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警校。
一身军装,一生使命
在军队的磨炼和考验下,杨朔的性格改变了很多,以前急躁暴烈的他现在已被磨平了棱角,性格温和,平易近人。而军队带给他最大的收获更是思想观念的改变,以前他的心里满满的都是自己的小梦,而现在不一样了,他是一名中国军人,他有了更大的梦想,他的心中不再只有自己,有的是整个国家,装的是一方百姓。他说四年军校毕业之后,他还要继续从事消防工作,他要努力学习相关业务知识,成为一名消防指挥员。当他每每在新闻上看到祖国科技上的成就时,会感慨自己不是一名科学家,不能用科学技术为国效力,但当他看到关于国防上的危难时,他深知自己是一名中国军人,为国家保驾护航是他一生的使命,保卫百姓的安全是他永远的责任! (学生记者 贾春歌)
永不褪色的迷———郎洋田
2015年9月,19岁的他刚读完大一,成绩并不理想,而其他人一句无心的“去当兵吧”,却触动了他爱国的心,所以毅然选择入伍。此后两年,北京西城区118号院是他的家,听课训练整理内务是他生活的常态,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士兵”是他流下的汗水描绘出的画卷,他就是我校土木与交通学院大二在读退役学生———郎洋田。
与“兵”结缘,自当万分珍惜
对于自己一路的幸运,郎同学一直心怀感激。和他身边很多早早辍学出去闯荡的同伴相比,他无疑是幸运的。自己很幸运地考上了大学,更幸运的是服役于联参政工作局,相较于基层兵、特种兵、野战兵等,政治工作局的兵训练内容会相对轻松些。
他的部队生活并不枯燥,“有时会在周末看场电影,也会组织一起读报看新闻联播”。虽然不同于我们期待中的精彩,也没有影视剧中为追求艺术效果而用夸张手法增添色彩后的热血,却也闪烁着平淡真实的光芒。
只嘴上说着轻松罢了,怎么可能就真的是不苦?炎炎夏日,他们穿着短袖在水泥地上匍匐前进,拽起袖子,右手手腕处的伤疤仿佛重现了训练的场景,变得熠熠生辉。凛凛寒冬,他和战友们会将彼此扔进雪堆里,磨练意志力。不过,过程虽苦虽累,他却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与“兵”相伴,自当竭尽全力
服役期间,他是杨传松少将的手下,会负责一些后勤工作。他说:“杨少将从小兵变成少将,付出了很多。他每天都坚持读书看报,读到重要新闻会用红、黑、蓝三个颜色的笔划重点。他已经是少将了,仍这么努力,为了什么?想想他们再看看自己,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郎同学不想辜负自己,努力争取到了仅有的一个考军校的名额。也因此,他被特批休假半个月。这半个月他去了北京大学,拜托曾经的同学帮忙补习。北大浓郁的书香使他沉醉,自那时他重拾了学习的习惯。他与同学一起奋战,看到了别人写满单词的稿纸,他也在稿纸上留下了自己踏实的脚印。虽遗憾最终未能考上军校,但这份经历弥足珍贵。
谈及军功,他坦言,“在这个和平年代,立军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大家的心都是热的、无所畏惧的。在危急关头,他们从来都是选择对他人伤害最小的方案,而不是考虑自身安全,这种思想已经成为一种本能。
与“兵”相离,自当永记于心
爱上军队生活之后,相伴多久都会嫌它短暂。那些时光回不去了,即使离别也无法磨灭存留的印记。他所看到的、所学到的将终生受益。
与两年前稚嫩的自己相比,服役后的他成熟了太多太多。对于自己的人生,他开始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不像高中时不爱学习依靠最后疯狂补课考上大学的自己,现在的他会坚持每天晚上学习,自九点始,十二点止,有时甚至会坚持至凌晨两点。没有谁的成功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握在手中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停止学习。
柳叶渐绿,又是一年征兵季,面对或跃跃欲试或顾虑繁多的同学们,他表示非常乐意分享经验并提供帮助。就像他说的,“人各有志,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去经历。我支持大学生当兵,去经历不同的人生,然后才会发现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并且有毅力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 (学生记者 余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