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中左一为王翠

图中左一为魏仕俊


图中左三为周海兵

编者按:4月23日,为迎接第23个世界读书日,“2018年全民阅读进高校暨‘扬帆·走进新时代阅读·书香盈校园’北华大学读书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北华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图书馆开展了以“榜样的力量”为主题的五型图书馆“争先创优”先进模范岗位及个人评选活动,评选出先进模范岗3个,先进个人8人。
“阅读推广人”———王翠
学习生涯:与书为伴
1998年,王翠就读于原吉林师范学院,学习英语专业。当时她的老师石秀文给学生推荐了大量书籍并且建议去图书馆借阅翻看。当她进入图书馆的那一刹那,就被这片书海深深地吸引住了。大学四年间,她读雨果,读莎士比亚,读托尔斯泰……如饥似渴地吮吸着外国名著的养分,与书为伴,与书沟通,为她的外国文学开启了一扇门。
从2011年到2017年是她攻读吉林大学文学博士的阶段。读博期间,她发现自己对中国文学不甚了解。在这条路上她有一位要求严格的引路人—她的导师杨冬教授。杨冬教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读了一辈子的书,他的家就是一个小型图书馆,所以在他的指引下,王翠在探索中国文学的道路上顺畅了许多,她又开启了中国文学的一扇窗户。她深知勤能补拙的道理,读了200余本名著,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逐渐量变达到质变,学习修养也不断升华,在2014年,她将自己的读书随笔整理成作品集《徜徉学林》,委托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杨冬教授对此评价道:“你如此勤奋是我没有想到的,书中的一些作品写得很好。”得到严师的肯定,她感到无比自豪。读博路上,以书为伴,以苦做舟,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她顺利拿到博士学位。
王翠老师的学习生涯一直与书为伴,不断耕耘,将中外文学的果实一一品尝,最终学贯中西,融会贯通。她很认同这样一句话,在如今更新换代如此快的社会拼的不是学历而是学习力,只要持续不断学习,你就会赢。
创作生涯:迸发思想
腹有诗书气自华。她每读完一本书,都会与书对话,于是她用笔宣泄在纸张上。她读路遥的小说《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时,一捧起书便不想再放下,一口气将这部中篇小说读完。合上书,她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天的时间,她与外界无任何交流,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思想不断地翻腾,超越,迸发出新的火花。她将书中的故事与现实中的人生切换对比,感叹故事里的人生,人生里的故事。她要将自己的所想所感表达出来,拾起笔,便挥洒出一篇文章。
文学如涓涓细流,流入她人生的长河。母亲的逝去,令她悲痛不已,而这种痛与他人无法言说,于是体验与灵感交织,她创作出一首悼念母亲的小诗《青坟》。她说,创作是传播思想的方式,是产生共鸣的途径。
工作生涯:传递书香
在北华大学任职期间,她为图书馆的工作添砖加瓦,她将自己的著作捐赠给图书馆,请来杨冬教授举办读书讲座,担任“阅读推广人”……她将阅读推广下去,将文学融入到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她发掘有阅读爱好的学生,向他们引荐著作,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她向研究生推荐书籍阅读,形成了课下读书,课上交流,老师进行评价补充的教学模式。慢慢的,她带的研究生开始对阅读着迷,平均一周可以读上2本著作。她是一位行走的藏书库。在谈起阅读时,她向我们介绍起名人著作,钱钟书、周国平、莎士比亚……他们的著作她随口就能谈起,说到极好的作品,她就情不自禁地说:“这本书太好了,你们一定要读啊,你们真应该多读一些这样的书。”当说得不够尽意时,她干脆捧来藏书,读给我们听。她对读书是如此热爱,对书香的分享又是那么热切。
“借阅之星”———魏仕俊
初见,温润如玉
每一次的遇见,是为了更好去领悟。初见到魏仕俊时,是在借阅之星奖颁发之时。他一身黑衣简单朴素,黑色的镜框后是一双光芒内蕴的眼睛,配上浅淡的微笑,似一位文人公子,淡雅如墨。当他在分享读书心得时,整段话都浸润书香墨气。在演讲的过程中,魏仕俊学长列举了很多书籍,同时也告诉了我们“读书当惜时”。在后来的采访过程中,他也告诉我们,“如果想读书,永远都不算晚。读书的话,还是要看感觉的,不用太刻意。”而问到魏仕俊学长为什么喜欢读书时,他的话语有些意味深长:“我感觉这个东西,如果没人捡起来的话,就会掉在地上。”
再识,话语入心
每一番的谈话,都是为了更好了解。交流下来,发现魏仕俊是一个十分善谈的人。在我们的交流过程中,提到了他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寺与梦》,而他也向我们解释写这篇文章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字和词用得更加贴切。就像明清人写的小品文,比如《浮生六记》,就是为了陶冶性情。而关于创作灵感的问题,魏仕俊说:“当你得意时,灵感呼之即来。当你失意的时候,灵感求之不得。这就是文学的角度,而历史学的角度就不一样,关于灵感的东西表现得就不是那么强烈了。”从谈话中可以听出,他对西方文化也有涉猎。而在他的文章中也曾提到过,想创办一个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结合的十五年制学校,对此他也对我们讲述了他的想法:“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不仅需要传统的思维,也需要一些西方的东西。比如学科分类,就是从西方学习来的。”
回首,书香四溢
每一次的回忆,是为了更好铭记。在我们的谈话中,无意中说到了自由二字。他给出了他的见解:“其实人人都渴望自由,但是无界限就叫自由吗?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的自由,侵犯了别人的自由,那你的自由还是自由吗?如果你的自由和别人的自由发生了冲突,那不就需要一个规范吗?”他不仅对自由的见解十分独特,他也将自己对自由的这份追求融入到了文字当中。魏仕俊曾在微信平台上推出过几期“驻足北华,漫谈文字”,而当我们谈起这几期的文字时,他的语气中掩饰不住的是对古文字的热爱与追求甚至跟我们讲起了一些文字的来源。
“《周易》之中,只有一卦是全吉的,那就是谦卦。唯有能做到谦虚的谦,才能达到六爻皆吉,进而人生顺风顺水。《周易》要给我们的,是让我们随时随地保持一个谦虚的心态。”而事实上他也的确做到了谦虚这个词,他的言谈举止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尊重。而在最后,他说:“读书的起步是要走量,以后就以质取胜。而很多时候我们应当清楚读书和翻书的区别。有些人读书其实只是翻书,看完了知道个大概,其中缘由未加思考。所以,翻书快,读书慢!”在与魏仕俊学长谈话的整个过程之中,飘散着的都是浓浓的书香之气。
在文化慢慢浅淡的如今,手捧诗书愈发得不常见了。但中华的传统,祖先的智慧,不能丢失在我们这一代,就像魏仕俊学长所说“读书当惜时”,现在的我们开始读书,为时不晚!
颁奖评选的目的不单单在于表彰更在于激励。也许,读书之路漫长艰辛,但是爱学习有知识的人拥有着非凡的气质与修养,有前面优秀的老师和同学作为榜样,我们相信这样积极向上的学习之风势必会感染北华的每一位学子,让我们的校园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文明服务之星”———刘晶慧
在一所大学里,图书馆是最具有书香气息的地方,而能保持这种良好的氛围自然需要有人去维持。有这样一位老师,她兢兢业业工作十余载,在世界读书日活动中获得了“五型图书馆”争先创优先进模范岗位的奖项。“你把责任心化作前进的动力,你将使命感当作神圣的职责,服务在这里延续,文明在这里传承。美丽微笑,绽放自我风采;春风化雨,滋润读者心灵,你就是文明服务之星”。而这位优秀的老师就是北华大学北校区图书馆管理员—刘晶慧老师。
做好基础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刘晶慧老师从2000年起进入北华大学北校区图书馆工作,她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负责电子阅览室的充值上机等具体事宜以及近几年新增添的报纸期刊的上架工作。虽然听起来都是一些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在电子阅览室学习过的同学们应该都知道这项枯燥乏味的工作做起来并不容易。刘晶慧老师表示:“我从进入图书馆工作开始,每天都做着这些琐碎的小事情,但是也并没有产生烦躁的情绪,慢慢也就习惯了。”在将近二十载的工作生涯中,虽说没有遇见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偶尔的小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同学会因为占座的问题发生一些小矛盾,我就负责帮他们调解一下,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每次遇见这种事情,刘老师都会用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一一化解,这也是刘老师得到大家认可的原因之一。
致力提高水平,加强教育服务
刘晶慧老师也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最近的工作动向,她说现在阅读推广活动是一种趋势,我们北华大学也不能落后,会把之后的工作重点放在推广活动上,她认为要将阅读推广给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多读书读好书。刘晶慧老师表示会去考察将在学校建设的新的读书基地,学习更好更新的东西拿给自己的学生们用,将好的读书方式实践出来。老师说:“希望我的学生们都能跟紧阅读潮流,多做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不难看出,她对于教育服务没有一丝松懈,而是努力学习、提高自己,这样才能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经历养成性格,鼓励更为重要
在和刘晶慧老师的对话中,能感觉到她是个特别温柔的人。通过刘老师的叙述,我们得知老师的孩子去年刚刚上大学,年纪和我们都相仿,所以平时刘老师在和同学们的相处中也是十分和蔼的,就像照顾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在谈到这次获得的奖项时老师说:“领导把这个机会给了我,是对我工作的一种肯定,同事们在平时的工作上对我也是照顾有加,所以我一定会继续珍惜这份工作,更好地为同学们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平平淡淡地生活,尽心尽力地工作,十几年如一日的工作依旧让服务之星刘晶慧老师对自己的岗位有着极大的热情。她用自己的微笑,用自己的初心,用自己的坚持为每一位北华大学的学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无私奉献之星”———周海兵
夕阳斜下,最后一缕阳光在云端徘徊弥留,图书馆里不再如白日里的人来人往,唯独剩下图书馆的老师们站好最后一班岗。“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回报。”北华大学图书馆无私奉献之星———周海兵,他将自己近十年的光阴,都交付给了北华大学图书馆,交付给了北华大学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
“同学,你怎么没有带学生卡呢?”这不是老师太过严苛,是在保护同学们的安全;“同学,不要在图书馆里吃东西。”这不是老师太过谨慎,是在维护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周海兵老师,不仅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做得极其出色,还积极帮助同事,关心同学们在图书馆里的学习生活。周海兵老师,将爱心融入了工作,把温暖带给了师生。
默默奉献,践行人生价值
“因为在我刚来北华大学图书馆的时候,不太适应,咱们学校图书馆的领导和同事对我都很照顾,我也就慢慢地适应了新的环境,新的人群,正因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好的集体中,自己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样的人。”周海兵老师说。
一个举动,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在,一个人的内在,能看出一个集体的灵魂。周海兵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十分融洽,曾有一位女同学的书掉到了暖气的后面,周老师拿来工具,亲自帮忙捡了出来。周海兵老师也称之为“举手之劳”,但就是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堆砌起来,就是拥有无限感染力的人格光辉。周海兵老师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我愿意做这些事,也与同学们对老师的爱有关。”
平凡举动,换取爱心传递
这个世界,每个人,每一天,会发生太多太多的事,看起来毫无关联,实际上你的某个举动,就可能会影响另一个人的一辈子。周海兵老师回忆道:“当时情况比较特殊,已经是几年前的事了,一个即将接受骨髓移植手术的同学需要募捐,要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每人捐二百,我家里经济状况不是很好,领导就和我说,让我捐五十。但在最后,我还是捐了二百元,可能我这二百块钱和手术费用相比,是少之又少,但是人多力量大,成百上千个二百加起来,那又会是多少呢。”
周海兵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用不普通的精神,向我们诠释了“无私奉献”这个词的深刻含义。“一个孩子,就代表一个家庭,我身为图书馆老师,身为家长,我就有义务和责任保护好每一个孩子。”
不忘初心,书写人生篇章
初心,是人们心心念念的东西。可世界往往就是这样,本以为念念不忘的东西,却在念念不忘的过程中,被逐渐淡忘。所以,“不忘初心”就格外得难能可贵。
周海兵老师说:“十年前,我本着拓宽眼界的信念来到北华大学图书馆,从不太适应到熟悉工作,再到今天,和所有老师、领导一起,将图书馆发展成‘五型图书馆’,无论是实现自我价值也好,努力工作也罢,都需要信念去支撑。”目标不一定要多大,只要我们带着初心和梦想,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在今天,他依旧本着当初的信念,和图书馆的老师们一起,同图书馆一起成长,他们不会忘记当初的想法,图书馆也不会忘记“读者第一,服务育人”的宗旨。初心,是情怀的体现,是前行的动力。
提及收获,历经十年,他深刻体会到图书馆对人的滋养是润物细无声的,最大的感触便是日常生活中“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不了解便不会理解、不会尊重、不会包容。周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对馆内老师和志愿者的工作多多了解,不要妄下定论、盲目反抗。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且得防患于未然,所以有的时候包括进门刷卡、在就餐区就餐等等看似不那么“便利”的规定都是有它的道理的,希望同学们能尊重规定。不仅是在图书馆,其他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也是如此,须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服务之星”———刘翔
在本次评选活动中刘翔老师被评为“五型图书馆”争先创优先进模范岗位创新服务之星。他只是图书馆团队中的普通一员,或许在别人眼里的他是平凡的,但他更像是苍穹中的一颗星,却熠熠闪耀,映射出了不平凡的精神风貌,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有的是迎难而上、积极奋进的勇气和毅力。刘翔老师以其良好的协作精神和较高的业务技能默默地服务于北华学子。
刘翔老师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平日里认真参加馆里组织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学习,同时刻苦钻研,努力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刘翔老师在图书馆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负责机房设备维护和电子阅览室管理工作。待人礼貌谦和的他,遇到读者的提问,总是耐心地解答,面对同志的困难,总是热心去帮助。对待工作他更是细致入微,每一项工作,他都尽职尽责地完成。无论什么时候需要加班,他都从不推诿,或中午加班不能休息,或晚上加班到十点多钟,甚至节假日,他都毫无怨言,认认真真地去做好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刘翔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辛苦我一人,方便众读者,他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开展读者教育服务,积极开展电子文献查询服务,心里装着读者,做读者的知心人,积极开展读者接待日活动。他始终严格自律,遵守纪律制度,常常是克服自己的困难,顾全大局,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
当我们问及到刘老师未来的工作方向时,他表示,他将进一步优化图书馆服务,完善图书馆的职能,创新课题,进一步使图书馆同教研、检索紧密连接,进一步完善文献缩微复制、参考咨询、编译报道、情报检索、情报服务、定题情报检索以及宣传文献情报知识等服务。坚持图书馆服务的“读者第一”、“用户至上”的原则,一切从方便读者出发,对不同类型的读者提供有区别的服务。刘翔老师表示,他热爱这份工作,在图书馆领导及“五型图书馆”的思想的指导下,致力于图书馆的改革和发展,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图书馆藏书利用率。
在同刘翔老师的访谈中,能够看出刘翔老师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他用实际行动印证着平凡的岗位上也可以做不平凡的事。勇于承担编目工作,体现了他的爱岗敬业;高质量的编目水平,体现了他的职业素养。当黎明初露光辉之际,他就触着光亮而长吟。他用自己有限的时间,为读者、图书馆事业创造了无限的价值。作为新时代“讲奉献,有作为”的图书馆人,刘翔老师作为榜样力量的代表,将激励着更多的图书馆人立足岗位,执着拼搏,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