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修精神之堤引游戏之流




  近日,武汉一所私立高中复读学校公开表示,2018年高复招生将不录取或从严招录沉迷游戏的学生。据了解,该校早在2013年,就将砸机、劝退作为一种针对学生玩手机游戏的日常管理手段。对于此事,部分网友质疑校方此举是否构成对网瘾学生的歧视并侵犯到其受教育权。另一部分网友则表示该校为民办性质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机构,有权制定较之公立中小学更灵活的招生政策及管理规定。
  笔者认为一概拒录实为下策,而从严招录却未为不可。相较前者治标不治本的衡量标准与一刀切的处理方式,从严招录政策体现的是更加谨慎的权衡与选择。在留有一定回旋余地的同时严格要求但又不至冷硬死板,给予部分“迷途知返”的复读考生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同时拒绝那些混沌度日而无法自拔的游戏少年。从严招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更有利于优良学风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这一举措将给整个社会敲响警钟游戏虽其乐无穷,但应适可而止,切忌过度沉迷。
  游戏本身并非原罪,校方治理“游戏成瘾”应该从严管理以控度,更应“严”之有理以见效。“如何严?”“严什么?”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规范标准,也是对学校管理能力的一种考验。长久以来,“游戏成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究其根本则是因为人们并未对游戏与“成瘾”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一味地将游戏“污名化”,简单粗暴地从“游戏成瘾”的结果上发起诘问,不由分说地全面“禁游”,这些举措都不过是将游戏推上一个极端的位置加以批斗,绝非治本之策与长久之计。反观近来电竞国家队的成立,为国征战亚运会,是又为游戏之流指引一个可以被妥善引导而争得荣誉的方向。电子竞技与“游戏成瘾”,为国争光与自甘堕落,游戏利弊之较,更是对个人自制力的考验。此外,更有专家学者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焦虑与抑郁导致了他们更容易沉迷游戏以寻找发泄口。”可见,“游戏成瘾”是个不折不扣的软问题,如若忽略在精神层面对其认识并对症下药,那么单纯以强制手段打击也不过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游戏成瘾”如洪水决堤,与其围追堵截,不如疏通引流。笔者认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都是这道引水渠的建设者,个人多些理智少些偏执,家庭多些沟通少些围堵,学校多些引导少些强迫,社会多些监管少些放任,多管齐下共同治理青少年焦虑、抑郁生根的土壤,才是解决“游戏成瘾”的治本之策,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适当的监督与矫治方可作为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