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温暖的身影——我校2018年迎新工作侧记


9月7日下午2:30,我校2018年迎新工作正式拉开序幕。老食堂前坪及龙城大道沿途早已搭建好众多迎新点帐篷,等候着新生的到来。

树荫下人群熙攘。此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及其家长肩扛手提着大包小包,陆陆续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一同活跃在校园里的,还有来自各学院的迎新志愿者们,他们统一穿着红马甲,为新生们提供贴心的报到服务。

每逢开学季,这些背着行囊送子女上学的身影,那些提供服务的一抹鲜红的背影,令整个校园温暖起来。

9月6日晚上7点,在父母及姐姐的陪同下,家住安徽池州的张超踏上了驶往益阳的列车。

张超的姐姐常年在深圳打工。弟弟要上大学了,她特地赶回池州送弟弟来学校。这次一家人同行也算是一年中为数不多的团圆时刻。

14个半小时的颠簸后,一家四口终于在7日上午9点半平安抵达学校。

此时正是一天中新生报道人流量最大的时刻,位于田径场西北角的一顶粉色帐篷被围了个水泄不通。这里是新生和家长报道的第一站:迎新报到点。

看到此景,张超决定自己去报名,好让父母和姐姐在一旁休息。父亲有点不放心,张超指了指一路引导他们过来的志愿者:“没事,有人帮。”父亲这才点头同意。

张超和志愿者转身走向报名点,很快淹没在人群中。

父亲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张超的背影,往左、往右,看不见时再踮起脚尖张望……直到寻不到了,才恋恋不舍地收回目光。他腾出拿着行李的左手,揉了揉眼睛,擤了一把鼻涕。在酱色皮肤的掩护下,那泛红的眼眶并不明显,可眼眶里漾起了亮晶晶的眼泪,阳光下分外晃眼。

“总得放手让他自己去闯吧!”父亲喃喃自语。言语虽有欣慰,更多的是不舍和眷恋。

天下虽万家,父母心相同。艺术学院声乐专业的大一新生谢纪龙来自江西,此前从未离开过家乡。如今到离家这么远的地方求学,父亲放不下心一路护送。来校路上,父亲叮咛不断。“说不放心其实也是不舍得,他一走啊,感觉家里都空了。”

在迎新工作中,为了给需要贷款的学生提供便利,学校在各二级学院的迎新帐篷中均设置了“绿色通道”和生源地贷款办理。谢纪龙恰是受益者之一。“本以为贷个款要花很久时间,结果两个小时就全部办完了,效率确实很高。”一旁的父亲终于露出了笑容。

迎新志愿者的服务也给父子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待谢纪龙的志愿者是一位女学生。一路上,她都争着提行李,一点也不怕苦,累出满脸的汗也面带笑容。将父子俩送至迎新报道点后,她便匆匆离开了。

“都不知道她叫啥名字,挺懂事的一小女孩。”虽已忆不清容貌,但那道娇弱却坚强的背影深深地刻在了谢纪龙父亲的脑海里。

与父母们担忧的心境不同,对新生而言,大学是一个与之前十八九年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新天地。在这里,他们可以自由奔跑。

陈秦秦是邵阳人。为了能更好地锻炼自己,他选择独自乘坐火车来学校报道。

一想到即将面对陌生的环境,他紧张了一路,又抑制不住地激动了一路。下火车后,他还没缓过神来,手上的行李就被志愿者接了过去。从乘坐迎新校车到抵校后走报道流程,再到前往寝室安顿好,志愿者一直陪在一旁提供帮助。“太细致了,他们真的很热情。”陈秦秦掩不住地开心起来。

徐立特也是邵阳人,此前从未与陈秦秦有过任何交集,直到一张录取通知书令他们在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相识。

对徐立特而言,从邵阳到益阳的三四个小时的车程却是难得的与父亲相聚的温馨时刻。父亲是高级工程师,在深圳工作,忙得一个暑假都未与孩子见面。“感谢这个送孩子上学的理由,我才能见见我的儿子。”受父亲的影响,徐立特也选择了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

    报到路上,志愿者一边提着行李,一边耐心地和他介绍着学校的情况和大学生活的“小窍门”。父亲也在一旁认真地听着。在志愿者讲解的空隙,他不断提醒着儿子:“要好好地向学长学姐们学习,大学时光是用来向着人生道路的前方不断奔跑的”徐立特点着头,应和着。

9月8日晚上9点半,靠近田径场草丛旁的迎新帐篷里,飞蛾在灯光下四处飞舞。一辆大巴又送来一批新生,大家相互簇拥着、裹着夜色走向灯火通明的迎新帐篷。“嘿!嘿!新生来啦,大伙精神点!”王群永叫了叫一旁的伙伴们。夜已深,人易倦,这声呼唤恰是时候,小伙伴们精神为之振作。

王群永是艺术学院音乐学的一名大四学生,第二天就要外出实习了,今晚仍坚守在迎新的岗位上。“要走了,这也许是我为学校最后做的一点贡献了吧。”他说。

作为学校迎新工作的“元老级人物”,大四老生王群永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参加过的每一次迎新。从当初的靠指引牌,到如今一到火车站就有专人接待;从往年被日晒被雨淋到今年有树荫微风;从以前的人员调度欠科学,到今年的工作细化、井然有序……王群永一口气举了三四个例子,“人性化”这个词是在他嘴里重复得最多的。

与艺术学院仅相隔三个帐篷的,是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的迎新帐篷。这顶帐篷下,也有一位坚守到深夜“红马甲”——张雪磊。他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这是他第一次做迎新志愿者。从下午2点一直到晚上9点半,张雪磊已经工作了整整7个半小时。期间他一共服务了14名新生,成就感满满。

去年,作为大学新生的他到校较晚,又恰逢饭点,本以为没人会管他,结果刚到学校就有学姐迎上来提供帮助,陪他走完了全部的报到流程。带着这份感动,在今年志愿者招募时,他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刚开始引导新生报到时,因不熟悉工作流程,张雪磊也出过小差错,头一两个新生被我带着绕了好远。”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状态,反而促使他更快熟悉流程。在服务往后的十几个新生时,他越来越顺手。“我是全院坚守到最后的志愿者!”张雪磊的语气中无处不透露着骄傲。

除学生志愿者外,校领导的走访也是每年迎新工作不可少的部分9月8日,校领导走访了每一个迎新点,了解了新生报名流程,并对各个学院的迎新工作给予了肯定。校长李建奇还来到新生寝室与新生和家长进行了亲切的交流。

9月8日晚,迎新工作终于落下帷幕。两天半时间内,5000多名新生顺利来校报道。

初秋耀眼的高阳、道路旁斑驳的树影一如记忆中熟悉,而提着行囊的新生与家长,坚持在迎新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他们在校园里穿梭的身影却年年不同。

         仅有一件事物代代相传,那便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