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7日上午9时,由吉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共青团吉林省委员会、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高校工委、吉林省东北抗联研究会联合开展的“红色旅游行·大学生筑梦之旅”主题活动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启动仪式结束后,我校作为本次活动的参与高校之一,选派同学与东北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的学生代表一同作为本次活动的首批学员,前往“通化临江靖宇桦甸线路”,开启历时五天、行程近800公里“红色之旅”。 本次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抗联精神”为主题,让同学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意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本次活动我校选派了33名校院学生骨干、大学生新时代践习社成员和“学习筑梦班”成员,奔赴通化、临江、靖宇、桦甸的抗联遗址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从长春出发,第一站通化,参观了靖宇陵园和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第二站临江,参观了陈云同志旧居和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第三站靖宇,参观了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第四站桦甸,前往杨靖宇密营,参观了蒿子湖密营纪念馆。同学们在纪念碑前敬献花篮、重走抗联路、重温入党誓词,聆听了由通化市委党校和临江市委党校教师所作的关于《当代大学生应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保临江”战役及其当代价值》专题讲座,系统地学习东北抗联历史,体会了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抗联精神。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将 “重走一段抗联路、吃一顿抗联饭、唱一首抗联歌、上一次党(团)课”融入到五天的红色研学旅程中。
本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记者有幸也参与其中,肃穆的杨靖宇烈士陵园、四次战役保卫下的临江小城、山边水畔,黑土滋养下的松柏为我们讲述着烈士殉国前的最后一刻。
五千年历史的中华大地,十四年的抗战史也许只是史海中的一叶扁舟,但是正是这短短的十四年,在我们这个尚且年轻的国家,留下了一段永恒的记忆。或许先烈们的故事不再为我们所熟知,但是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依然会将他们的精神传颂下去。青山依旧在一代一代为世人讲述着,抗联战士为保家卫国洒下无尽血泪,可歌可泣的壮烈诗篇。本报记者采访了我校大学生新时代践习社成员、资源与环境学院2015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二班徐子斌同学,他告诉记者:“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当代大学生付出更为刻苦的努力,真正的将这次“红色旅游行·大学生筑梦之旅”所学习到的红色理论,领悟到的红色精神与个人的成长紧密结合起来,在校期间求得真学问、练就真本领,珍惜大好时光,把实现远大抱负建立在一点一滴的学习积累上,如饥似渴、孜孜以求,坚持不懈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当代大学生可以从本次活动中学到当年红军战士那种勇赴国难、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苦中作乐的乐观精神。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们也要居安思危,不同的时代我们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应该传承红色精神,矢志拼搏奋斗,在实现全面振兴中展现担当作为。”改革开放40年后的中国,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在享受和平年代带给我们祥和安乐的同时,面对瞬息万变、纷繁复杂的世界,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遭遇艰难险阻而不胆怯、不退缩,勇敢的继续前进,把个人理想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才是红色精神的最好展示。
五天的红色之旅,对于每一名参加者来说,都感慨良多,可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带队的我校团委老师邓鹏飞告诉记者:“在这次活动中,以吉林省内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参观革命历史遗迹和聆听红色革命事迹,使大学生进一步学习领悟了红色精神,加强了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学习杨靖宇将军事迹和东北抗联精神,同学们深受教育,大家纷纷表示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离不开老一辈人们的奉献和斗争,作为青年一代,要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未来更好的发展贡献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当记者问及邓老师对红色教育的理解时,他告诉记者:“红色教育是将红色事迹和教育结合在一起,通过对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遗迹和红色节日的宣传,以更鲜活的方式,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领悟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教育的精神,也就是呼唤有志青年忧国忧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对于本次活动能够让同学们学习到什么,邓老师告诉我们:“我认为值得大学生学习的有很多。从内在方面,年轻人要有顽强拼搏的精神,现在社会虽然已经远离了硝烟和战争,但是困难却依然存在,面对困难与坎坷,我们应该学会去勇敢面对,以不服输的精神战胜一切困难;从外在方面,我们要乐观、坚强,遇到问题要学会坦然面对,不屈不挠,时刻牢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这次学习让同学们明白了,看似平淡无奇的当下,却是无数英烈为之付出生命换来的,此行也是怀着沉重的心情告慰英烈。通过此次学习,同学们深深明白了,不论在何时都要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论在何地都要坚定自己的党性,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己所能!研究生院2017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九班的徐俊潇同学告诉记者:“当代大学生成长于衣食无缺的环境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当代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意识。作为当代大学生,非常有必要接受红色教育,以此激发爱国热情,应将红色精神与个人的成长紧密结合,学习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勇敢担当起民族与国家复兴的重任。”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距离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仍然存在着差距。在新历史起点上,当代大学生更应该践行红色精神,牢记先辈的嘱托和希望,继承和发扬他们的意志品质,心怀祖国,志存高远,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来自人文学院2017级社会学二班郝立松同学和2017级传播学二班的展隋郁同学作为学习筑梦班代表前去学习。郝立松同学告诉记者:“为期五天的大学生筑梦之旅虽然结束了,但是就在那五天里,我与两位老师及来自各个学院的同学们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我被革命先烈艰苦的作战环境所震撼,对先烈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也为战争中死亡的无辜民众,革命战士深表哀痛,同时我也思考,虽然战争结束了,可没有硝烟的战争还在继续,我们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绝对不能懈怠,不能光享受胜利的果实,而不付出努力,我们要永远牢记先烈遗志,继续传承红色精神。”展隋郁同学告诉记者:“我的父亲就是一名军人,小时候他总爱给我讲一些在部队的故事,虽然艰苦,但却无比的快乐与光荣,每每提及,他的目光中流露出的光芒,当时令我疑惑与不解,而通过这次红色教育活动,我看到了靖宇将军打造的密营,也见过陈云同志的旧居,领略了他们冰天雪地下的难耐,也感受了他们艰苦奋斗的辛苦,我也就渐渐读懂了父亲的眼神,那是一种坚韧的品质,那是一种成就大我牺牲小我的快乐与荣耀。这一路走来,让我对红色精神有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红色精神不是嘴上说说的我爱你中国,也不是朋友圈转发的祖国你真美,而是打从心底愿意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康,奋战到底、牺牲一切的精神。这次红色教育活动,让我们大学生在了解革命战争时期先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接受洗礼,实现精神升华,在感悟祖国灿烂历史文化中,培育爱国之情,激发报国之志。”
随着时代的发展,红色精神也在与时俱进,但爱国主义是红色精神永恒不变的主旋律。本次筑梦之旅,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心灵的震撼。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革命精神我们要代代相传,不铭记历史的民族,无法拥有灿烂的未来。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要用实践去证明: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