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科大国际交流“朋友圈”越来越大

      湖南科技大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敞开了国际交流的大门,并一直奔涌前进。科大紧跟国家教育开放的步伐,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开放式”办学模式。改革开放40年来,一批接一批,一代接一代的科大师生,正成为科大发往世界的名片,在国际上一步步扩大湖南科技大学的“朋友圈”。开放的科大,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校园里的“洋面孔”越来越多。科大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正越架越宽、越架越远。
      “学术圈”走向世界
                     文/杨欢
      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练学术思想,铸造学术精品,是传承创新文化、展示优秀传统、阐释中国发展道路、推动跨文明交流的基础。改革开放 40 年来,科大大力提高国际学术对话能力,推动优秀成果走出去:青年教师郑敦勇获 2018 年 COSPAR 青年科学家杰出论文奖;优势特色学科国际论文引用贡献率(ESI)进入全球 1%;理论有机化学与功能分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教授陈建和博士张培盛发表的论文被遴选为ESI高被引论文。学校正在让更多的优秀成果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中国学术的魅力。
  学术“走出去”的基础是要有一支学术基础扎实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队伍。学校高度重视对学者国际化视野的培养,积极支持和鼓励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罗建文受邀参加“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社会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发出科大声音。学校主办、承办多场国际学术研讨会,如,“毛泽东与群众路线”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 年光学测量与视觉检测前沿科技国际论坛、第 21 届中国民居建筑学术年会暨民居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战争、冲突与非暴力化解”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土话平话暨第三届濒危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共邀请到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多个国家的专家与学者参加会议,提升了学校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改革开放的步伐越加铿锵,进一步提高“学术圈”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是科大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朋友圈”色彩纷呈
                      文/李杏 曾珍 黄戎慧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梁长平是我校第一批受邀前往西苏格兰大学和哈佛大学访问的教师,2011年他前往西苏格兰大学访学,这次出国不仅提高了他的英语水平,开阔了眼界,认识了各国的学者,而且还了解了国外高校的教学模式,获得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人文学院教师禹宁瑶回忆自己来到科大的经历,颇有感慨。在国外待了四年的她,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国内,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媒体工作。在科大的这几年,她见证了科大不断提高师资实力和教学质量,感受到了科大坚持开放“朋友圈”带来的变化。“我们教师在国外访学要吸收并借鉴好的经验,因地制宜,发掘一些有创造性的、新颖的教学方法”,禹宁瑶说道。
  作为学校内仅有的两个来自赤道几内亚的留学生之一,经过三年的学习,菲德拉的中文说得很流畅:“刚刚来科大的时候,因为与其他同学都不是来自一个国家,所以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难免有些不适应”,菲德拉说,“但是有很多志愿者热情帮助我,让我很快适应了这儿的生活。”
  “暑假时的赴泰教学对于我来说是一项永生难忘的经历”,13 级外国语学院的罗姿说道。因为从进入大学知道有这个项目开始,罗姿就期待着有一天能前往泰国教学。在大四的时候,她经过层层选拔,成功成为赴泰国公立中小学教学志愿者的一员,“在泰国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带来的新奇体验,让我见识到了许多之前未见过的新鲜事物。”
  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广阔,而科大的“朋友圈”也在不断拓展,“好友”数目越来越多。
      科大如何“圈粉”?
      1990年8月3日,在千里之外的英国,原湘潭师范学院教师周世一应邀前往庆祝英国剑桥中国科技史研究室李约瑟博士九十寿辰。临别之时,李约瑟为周世一题词留念,写下了“星海潮音”四个遒劲有力的汉字。“星海潮音”四个字,是两位老友坚贞感情的最好见证,也是中英两国友好交往的精彩注脚,更是湖南科技大学致力于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记录。28年后的9月,英国泰晤士报评委会传来消息——我校页岩气资源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任伯帜教授团队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Andrew Hursthouse教授团队合作开展的项目“全球页岩气的开采及其对环境影响方面的合作研究”,入围 2018 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年度国际合作杰出奖”候选名单前六名。该奖项被称为英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奥斯卡奖,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团队的科研实力。延续数十年的跨国情谊,筑成了科大与英国高校深化交往的坚定基石。科大与英国高校的合作,在科大的“外交史”上注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40年来,科大不断“走出去”。副校长刘友金表示:“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对外开放,学校积极与国外大学搭建桥梁,寻找渠道。每年出国的师生数量不断增加,同时,我校举办和承办的国际会议数目也在明显增加。”我校除了与英国高校合作交流外,还与美国、日本、瑞典、爱尔兰、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的20余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办学和学术交流的协议,“2+2”“3+1”“4+1”项目等多样的合作项目,让科大学子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学习道路。
  40年来,科大不断“引进来”。刘友金提到,学校邀请众多外国著名专家学者和学术大师来校进行讲学、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推进教师队伍国际化。近年来,英国文化协会、英国驻华总领事馆官员、日本彦根市中学生中国研修派、泰国中学代表团、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代表团、西苏格兰大学代表团等多个国外高校在我校访学、交流,逐渐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生态圈。刘友金指出,学校要不断引进国外高水平优秀人才,进行讲学科研,让各个学科和国际慢慢接轨;通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模式,提高教育水平。
  近些年,我校留学生规模增长迅速,留学生国别来源数已增至 20 个,每年招生规模约100 余人次。目前,我校在读留学生人数达到119 人,全面涵盖博士、硕士、本科和语言生四个层次的综合培养体系。国际交流处处长张瑞鸿表示,我校培养留学生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科大方式”:外国语学院与国际教育学院专门签订成立“留学生助教一对一辅导”的校内实习项目,由外国语学院通过面试的方式挑选汉语助教为留学生辅导汉语。
  每年的中国传统节日是我校留学生认识了解中国、融入科大生活的重要切入点,定期的文化体验旅游也是我校留学生必不可少的活动。“希望通过此类活动来让他们更好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张瑞鸿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