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徕卡杯”,他们高举努力的火炬


  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是由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联合发起,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面向国内普通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类专业本科同学的一项顶级专业技能竞赛。本次大赛由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举办。
  “徕卡杯”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进行。初赛可以由各高校自行组织或由多所高校联合组织。鼓励参赛高校之间通过联合组织友谊赛、对抗赛、或组队参加兄弟院校的初赛等比赛方式选拔选手,鼓励相关高校在共同协商并取得主管部门许可的前提下联合组织区域性联赛选拔选手。
  今年5月,接到比赛通知后,学校教务处和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非常重视,专门召集相关人员对赛事进行安排。谭峰亮博士对整个赛事进行了周密的计划,从初赛选拔、训练指导,组队参赛,经过近四个月的刻苦训练,我校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学子在第七届“徕卡杯”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斩获一金二银,荣获团队一等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面对骄人的成绩,领队老师谭峰亮博士和主训老师汪力博士如释重负。“终于可以向学校交差了”,短短的一句话里,道尽了师生们的酸甜苦辣。

  遇难前行,勇攀高峰
  学生积极参赛的热情让老师倍感欣慰,可是比赛,仅有热情是不够的,拼的是实力。没有专用场地,设备仪器缺乏,摆在参赛团队面前的困难让指导老师们有些犯难,甚至是举步维艰。指导老师的难处,领导们看在眼里,副校长陈志国教授、学科带头人林启权教授、能机学院院长谢常清教授各方协调,提供了场地、经费及政策上的支持,经常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指导学生训练,大大激发了指导老师和同学们的训练积极性,这对参赛团队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训练是枯燥无味的,是对意志的极大考验。指导老师们不谈任何报酬,自愿牺牲暑期休息时间指导学生练习,和学生一起,在实验室练习和操作,从操作流程到经验总结,反复试验,失败的滋味不知尝过多少次,同学们的信心与耐心可能在这期间就慢慢地被消磨掉了,然后对参赛产生了自我否定,心灰意冷的情绪,想要中途放弃。除了克服自己内心压力,同学们还要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要与“985”、“211”高校里精心挑选的学子同场竞技,胜算有多高,心里也发怵。指导老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们想办法和同学们交流,引导他们,激励他们。想要从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这是对参赛选手的一个挑战,能坚持下来的,已经很不容易了。通过老师们的耐心辅导,团队所有人的心聚到了一起,坚持到了最后,无人埋怨,无人放弃,有的只是默默咬牙坚持,还有证明自己不比“985”、“211”学生差的决心!
  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决心已定,就要付诸行动。暑假期间,参赛学生经常待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他们的手,每天泡在水里、酒精里,一次又一次地研磨材料、抛光、腐蚀,每个步骤都马虎不得。他们手上的作品,是用汗水与毅力打造出来的。他们明白什么是自己所需要的,什么是自己该坚持的,什么是自己该舍弃的,而坚持不懈就是他们的绝招。他们知道,这是一场持久战,他们坚持下来了!最后他们也成功了,啃下了这块大骨头。
  此次得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的学生是个十分清秀的女孩子-郭丽平,比资历,那个时候,她才大一;比积累,她远不如高年级的学生;比参赛经验,她更加没有优势!
  可她说:“我们比的不是年龄和经验,我只不过是有颗爱钻研的心,能够坚持下去,比赛的时候,不急不躁。”她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非常厉害的高手,但那又怎样?她相信,别人能做好,自己也一定能做好!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面对一些迫不得已的选择,但只要听从自己的心,结局总归不会太差。
  正如清代郑燮在《竹石》里说“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虽然一路走来泥泞坎坷,但是他们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学生们一次次的刻苦钻研和实验,老师们不辞辛劳的指导,终于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攻破层层技术难关。为了此次大赛他们不知何为昼夜,付出的艰辛和汗水常人难以想象。他们迎难而上勇攀高峰,只为了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为学校争光。
  总结经验,来年再战
  在第六届“徕卡杯”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中,以前我校得过的最好的成绩是全国三等奖,指导老师在比赛结束后不断地反思团队的缺点和不足,不断改进,不断总结,希望团队可以通过总结去突破,因此,这届比赛,团队虽然出现了一些不可控因素,但成绩还是理想的。
  主训老师汪力博士在接受采访时笑着对我们说:“比赛前一天,我们去比赛场地进行模拟,我们坐的是公交车,还迟到了,当时的心情是糟糕的。不过幸好只是迟到了几分钟,学生们还是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模拟的。”
领队谭峰亮博士在说起得一等奖的学生时,眼里是自豪和欣慰。“我们团队里有一个大一的小女孩获得了一等奖,很认真很努力,有一项比赛进入了全国的前10名,当时我觉得有希望能拿一等奖,当天公布成绩的时候,果然是一等奖,我很开心。其实,在他们的比赛过程中,我作为观众,比他们参赛的学生都紧张!”
  见到一等奖得主17级学生郭丽平时,她这样说道:“刚开始,就是纯粹想把实验做好。在6月底训练的时候,有人问我,为什么选择参加这个比赛,其实我并没有想过能拿到奖,就是想把每个事情都做好。”因为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觉得自己是来锻炼的,并没有执着于拿奖的她,反而极其放松,发挥了最好的比赛状态。
  谈到比赛感想时,郭丽平表示,平时训练,因为有指导老师的帮助,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没有走特别多的弯路。“我最想感谢的人是我的指导老师,他在那些试样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因为平常不断地刻苦训练,步骤和方法都已经十分熟悉,再加上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反倒觉得这个比赛没有平时训练那么有难度。如果单靠我一个人,即使花费再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这么好的成绩!”郭丽平看着身旁的指导老师说出了自己的内心话。
  学科带头人林启权教授说“这次比赛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提升了学院的综合实力。而带学生参加比赛,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但坚不坚持得下来,还是看学生本身。”
  注重应用技术转型,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工科学生的最终目的。如果只学习书本知识,学生是不能锻炼自己基本能力的。那么,他们学理论知识的时候只会觉得很枯燥。
  而通过这次比赛,团队对“徕卡杯”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期间经历过很多困难,但都迎刃而解了。
  在谈及下一次比赛时,指导老师总结了他们的不足之处,因为准备的东西还不足够,所以整个过程都很仓促,也有影响到学生的发挥。
  获奖之后,团队又着手准备明年的“徕卡杯”,并且希望取得更加理想的成绩。

  科学至上,不忘初心
  大学的我们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正是锻炼自己和扩宽眼界的时候,除了自己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更应该学一些实践经验亲身经历往往比理论重要得多。这些比赛中学到的知识,大赛留下的宝贵经验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只能通过不断实践,开拓视野,学在课外,才能有所收获。 
  回首比赛的艰辛历程,我校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的莘莘学子,用时间与汗水浇灌出新的芬芳,书写人生的华丽篇章。无与伦比的美让我们记忆犹新,苦与乐的记忆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些有恒心和毅力的学子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这一代也应该要在这样的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不在生活面前屈服。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我校能源与机电工程学院的参赛选手用事实再次给我们诠释了一次人生的真谛——理想与坚持,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是毋庸置疑的。
  最后,再次祝贺他们在此次比赛取得圆满成功,赢得这次全国大赛的最高殊荣,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争光争彩。今天学校以你们为傲为你们自豪为你们喝彩。同时呼吁更多的莘莘学子能够挑战并且突破自我,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说不定下一个成功的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