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民主先驱” 孙中山


  “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孙中山在 《建国方略》中深情赞美南京。虽然孙中山在南京工作、生活的时间不算长,但就是这短短的 97天,却是其人生中活动最频繁、业绩最辉煌的一段时光。  
  1911 年 10月10 日,武昌起义的枪炮声震惊了华夏大地,也吹响了推翻满清腐朽统治的嘹亮号角。短短几十天,全国各地纷纷举起推翻清王朝的义旗。12 月29 日,宣布独立的17省代表在南京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以 16 票高票当选。在上海的孙中山得知消息,立即复电南京,“文敢不黾勉从国民之后,当克日赴宁就职”。  
  1912 年 1 月1日下午17 时许,孙中山乘坐的专列从上海抵达南京下关火车站,军乐队奏起嘹亮的乐曲,下关江面的军舰鸣礼炮 21响,驻南京的各国领事到站欢迎。孙中山换乘小火车到达箭道车站后,登上一辆蓝色丝绸绣花马车,直抵总统府( 原清两江总督署 )。晚上 22时,身着黄色军服的孙中山举起右手,向全国人民庄严宣誓:“颠覆满清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 中国历史上也是亚洲地区的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在南京正式宣告成立。  
  1 月 2 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布 《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以阳历取代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俗称阴历)谓之改历,与国际上通行的历法相一致,可谓中国历法史上最重要改革;以“中华民国”年号取代帝王号纪年谓之“改元”,结束了中国以帝王为转移的纪年方式,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1月3日,孙中山提名的副总统和 9 部总长人选,经反复商议,经各省代表会议通过,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在南京成立。同日,各省代表会议议决,同意孙中山提出的将各省代表会改组为中华民国参议院的建议,并向各省发出电报,要求每个省的都督府或军政府选派 3人为参议员,来南京组成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21日,由孙中山亲自主持,在总统办公室西会议室举行了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第一次会议。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西方式的议会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在南京诞生。  
  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以临时政府或大总统的名义,南京临时政府各部颁布了 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律法规,剪发辫,废缠足,改服饰,改称呼,废跪拜;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法令纷纷出台。南京临时政府全面勾画了现代民主共和国的雏形,开始了中国改旧迎新的社会变革,指明了中国未来社会的美好图景。  
  2月14日,在宣统皇帝宣布退位的第三天,为避免战火蔓延、生灵涂炭,孙中山兑现自己的承诺,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为了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敦请临时参议院迅速制定一部宪法性文件。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正式颁布,这一约法贯穿着西方资产阶级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精神。  
  即将离开南京的前两天,4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唯一的一次游猎活动中,骑马行经紫金山第二峰南坡时,对随行的胡汉民等人说:“他日辞世,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企盼长眠南京,孙中山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由此可见。  
  1912年4月8日和10月21、22日,孙中山又曾两次抵达南京,此后身前再也没有回到过南京。1929 年 6月1日,遵其遗嘱,国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典礼,孙中山永远安息于其毕生事功的凝结之地南京。  
  1912 年的南京是举世瞩目的“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心脏地带,孙中山在此艰苦卓绝地践行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创了许多改天换地的壮举,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尘封已久的闸门,也使南京成为彪炳史册的历史名城。(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 韦荣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