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业大学九十年巨变,他们是身在其中的经历者,他们是最有话语权的见证人,他们是安农最想念的“孩子”。
2018年10月20日,是安徽农业大学来建
校90周年校庆。这一天,从安农这片沃土走向
五湖四海的学子又重聚于此,共叙情谊,这一
天,安农收到了海内外校友真诚祝福。
喜看校园景更美
清晨7点,天气虽然有些寒凉,但校园却异常热闹。不少校友怀着激动的心情早早地来到了校园。勤政楼、勤学楼和大礼堂前,处处是执手寒暄和热情相拥的情景。不知是哪个专业的两位双鬓已染霜女校友,相隔好几米就已张开双臂,小跑着给了对方一个深情的拥抱。还有不少校友,拿出手机或相机拍照留念,88届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杨春喜和刘召田两位校友就惊讶于学校的变化:“现在的研究生公寓在我们上学时是一个鱼塘。学校西区是农场和实验田,是农学类专业上实验课的地方。可现在这些地方无不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88届农机化专业的赵玉霞校友也非常兴奋:“我们上学是的图书馆只有一个阅览室,现在的图书馆多气派呀。”
08届水产养殖学专业的王效龙校友毕业虽只有十年,但回到母校仍觉得变化很大。“这十年间,学校有了新体育馆,有了全新的运动场。”
77届植物保护系的王新武校友激动地说:“母校变化很大,增加现代气息的同时也保留下来一些重要的历史建筑。这相当于留住了我们的‘乡愁’,让我们回来时感到亲切熟悉。”
学校硬件和软件实力都在上升,让人高兴,但让赵玉霞最开心的是“安农文化氛围更好了”。杨春喜和刘召田也觉得学校校园的精气神更足了。他们说:“现在学生很活泼,为安农增添了更多青春活力。”
一经多年,不管环境如何变化,母校仍是青春最美好的回忆。
再回首,仍是少年
回忆往事,88届农业经济专业的邵晓东对于学业记忆犹新:“以前学农业经济学、土壤学、农村统计学……这些课不光坐教室里学,还要到乡村企业实习,到农村进行统计,参观畜牧养殖。不同的课程实习完回来,实践结合理论,写出一份真实可靠的实习报告交给老师才能过关。”准备毕业论文时,邵晓东全班都到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同为88届农业经济系的王骏补充道:“那时没有网络,我们写论文收集数据全靠脑子,资料都是到图书馆一页一页翻出来的。整理完收集的材料数据要给出可实施的建议,毕竟帮助农民更好地发展才是我们实习的最终目的。”
88届茶叶经济贸易专业刘守忠校友说,在学校时“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去茶厂实习”。摘茶、做茶,品茶,每一道工序“都充满乐趣”。毕业于农学专业的委涧荣和何家祚两校友也说,当年经常下试验田干农活,边干边讨论:“如何把地种好?怎样提高产量?怎样保证质量?”老师总是在试验田里帮他们寻找答案,这让他们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时特别注重实践与调研。
在记者采访何家祚校友时,走来以为神采奕奕的中年男子,何家祚立刻向我们介绍:这是我们班上的“歌神”何佑南。“学校和系里各种的文艺表演,节目单必有他的名字。”每次演出,班级里的同学也一定会到现场为他加油喝彩。不仅如此,在试验田或到农场实习时,劳作之余,他都会放声高歌,让疲惫的同学们立即精神焕发。他滔滔不绝的介绍把何佑南校友说的不停摆手:都是过去了。但经了解,参加工作后,何佑南还获得过“安徽省歌手大赛”二等奖,时至今日,何佑南的歌声仍不减当时风采,大家欢聚在一起,一首曲子就把大家拉回了那时的青葱年华。
88届园艺系蔬菜专业的潘国本和王振
兴校友是同班同学说起当年在校的“糗事”,
仍忍俊不禁。当年老师刘童光“千辛万苦”把
从日本带回香瓜和香瓜种子,拿到实验室,
准备开始引种试验。可是“种子不知被班里
哪个同学搞走了,瓜还被偷吃。”把刘童光老
师弄得很无奈:“瓜吃掉就吃掉吧,把种子还
给我,好么!”现在想起,大家都认为挺对不
起刘老师。
88届土化专业的潘忠明校友看到大礼堂兴奋不已:大礼堂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合肥高校中最大的电影院。在物质基础缺乏的年代,一到周末,就三五成群约到大礼堂花一毛钱买一张电影票,一起看电影,是无法代替的快乐。那时,看电影,很少去了解是谁主演。有时观看完连演员的名字都不知道,也不问投资了多少钱,他们心中的标准是:“谁演得好就看谁的”,“不追星”但“追电影”。所以,每到周末,不少其他高校的学生也来我们学校,一是见见中学同学,二是欣赏电影,过了几十年,当年情景还历历在目。
88届园艺系果树专业的戴玉田校友谈到自己当年的大学生活:早上6:50跑操,7:30吃早餐。一群人结伴去吃饭,身上挂着铁饭盒,一路走,饭盒叮叮当当响,像乐器在演奏,现在回忆起也十分欢乐。88届果蔬专业的邱敏校友记得最清楚的是食堂师傅做的蘑菇小炒肉和馒头。“每到饭点儿,旁边安大安中医的同学都会跑来我们学校买馒头。”也是由于对“吃”的执念,邱敏钟情于果蔬实验的课程。“我们去草莓房摘草莓,去池塘里挖藕,在解剖实验课上还偷吃了要用来做实验的苹果。”学校丰盛的物产,自由自在的时光让安农变成了她们心中的“花果山”。
63届牧医系的陈海棠校友和93届园林专业的陈爱民校友是父子俩。在同一个校园的不同时间段里,他们度过同样美好的时光。陈爱民最关注学校足球场的变化:“我上学时很喜欢踢足球,听到下课铃声就往足球场跑,甚至来不及吃饭,总买两个馒头糊弄过去。”他的父亲陈海棠最怀念大学时过的元旦节--“牧场会送来蛋肉,茶叶系会送来茶叶,果园里有各种水果,都会免费赠与给同学品尝。”
往事虽已成过去,但最质朴、最纯粹的记忆,仍然长久地埋藏在校友们的心里。每一位接受采访的校友,无不充满对母校的眷恋与感激,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再回首,他们仍是少年。
想说一声“谢谢”
88届畜牧兽医系的王善业校友说:当年在养殖场生产实习,条件艰苦,现动物科技学院院长耿照玉老师是带队老师,对同学们的生活起居十分关心,想办法帮大家改善伙食,让学生有家的感觉。88届蚕桑系丝绸工程张厚勤校友说,记忆里最深刻的是:“刚进入大学就到中秋节,班主任怕我们想家,把我们请到他家里一起过节。”想起那个中秋,张后勤心中依然温暖。
对于老师的感激之情已难以言表,对于母校的感激之情更是无比深沉。
88届植物保护系的徐学农校友现在是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一位农业科学家。他笑道:“我这名字取得还真不错!除了学农啥也干不成。我和‘农’有缘分,和农大有缘分。”他直言在安农的学习经历、农大的纯朴校风使他在科研工作上更踏实耐心。“我很尊重我的专业老师。他们认真负责、崇学事农的精神也让我一直铭记于心。”
而王效龙在安农学到了艰苦朴素,勇于奋斗的精神。88届茶艺系的潘金田有不一样的感受--他感谢农大传递给他的运动精神,让他一直奋勇前进,永不言弃。
81届植物保护系张建基、王新武和吴湘云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入安农的学生,“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的个人命运和生活轨迹--是改革开放给了我们机会上大学。”在学校里,每一门课程他们都如饥似渴地学习。“安农是我们人生重大的转折点。我们都很感恩母校对我们的培养教育!”
忘不了培育之恩,说不尽对母校的深情,只想再说一句:“谢谢”。祝福你我
陈爱民对学弟学妹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学弟学妹们有饱满的学习热情,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学好专业知识。88届茶叶系鲍时来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时光。潘金田则强调全方位发展的重要性。88届园艺系果树专业张传卫也表达了自己的期许:“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便更好的走向社会。”
对于母校,他们也有很多祝福和期盼。王新武深情地说:“希望我们的母校在科技、教育以及其他方面都越来越好,在安徽省教育地位越来越高,为我们祖国培养更多建设人才。”
“永远忘不了母校四年带给我的成长,感谢母校让我把最美好的青春与记忆留在这里,愿母校越来越好。”这是从安农走出去的校友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