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今日校园”:开启学生管理服务新模式


  国庆小长假结束,同学们返校签到不再像以往那样在签到薄上手写名字,而是用手机签到。全校学生都采取了互联网返校签到模式———学院辅导员在“今日校园”app(移动设备终端上的应用程序)上发布返校签到通知,学生应用手机定位系统,在各校区区域范围内定位,上传自拍照完成签到。这一系列操作仅需几十秒即可完成,省掉了以前班级中互传签到表签到的各种繁琐,给老师和学生带来了莫大的便利。
  校园内一个个自拍的身影成为农大一道独特的风景,手机签到也成了学校推行互联网+管理的新内容。
  互联网+管理: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谈到“今日校园”,学生工作处李万佳老师向记者详细讲述了它的来龙去脉。“今日校园”是学校网信中心牵头建设的智慧校园大方向下的一个应用软件,该系统分为很多个板块,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是学生工作一体化板块。手机客户端登录拥有18个学生应用功能:奖勤助补贷、线上项目申请、课表、成绩查询等等。这项举措也逐步完善了办公智能化,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不断创新,完成了线下转线上管理的初步试点。
  “使用‘今日校园’后,一键签到、网上请假等校园活动快捷方便,另外app里的小程序、文章等很多内容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18级建筑学专业的邓静热情地向记者表达使用“今日校园”后的感受。在她眼中,这个app十分有趣,极大地方便了学习生活,也有着更多的校园服务功能有待发现。
  机电学院辅导员王晓庆说,很多的应用功能是我们只要打开app便可看到的,操作简单方便,确实给学院管理工作减轻了很多负担。同样,作用效果也是潜移默化的,通过这个软件老师可以更加有效地整体把握学生信息,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基本情况。
  她还举了一个例子:学生手机app上绑定的手机号是最新使用的,仅需一键短信或者app上拨打电话便可联系到学生,这对与学生的沟通是十分高效的。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层面,她相信不久便会有更多的学生工作转移到 “今日校园”,这也将会成为服务管理学生最有力的抓手。寻找契合点,让学生主动接受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今日校园”是学生工作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但部分学生对此却不太认可。记者了解到,app初步启用,在宣传上还缺乏应有的力度,部分学生对此存在误解,认为“今日校园”只会让自身自由受到约束,从而心理上排斥它。另外,软件还在一步步优化与升级中,也存在着系统时段性卡顿、后台耗电量高等问题,这些都是影响学生接受的重要原因。
  在谈到部分学生对app反响不高问题时,英语专业孙美婵向记者回答道:“微信、QQ等社交平台的大范围普及,占领了大学生舆论讨论、沟通交流、学习分享的高地,相比之下,‘今日校园’还没有那么强的吸引力。”
  对此王晓庆老师分析说,app平台本身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部分学生可能并未了解他的实用性和有趣性。她还强调,思想是行为的先导,部分学生的意识没有转变,认为使用“今日校园”自身只会受到约束。究其原因,并不仅仅在于软件本身,而在于学生所认为的约束性行为。学院举办的某些活动,一些同学对此积极性不高,他们可能感觉和自己关系不大、没有意义,实现不了自身价值。
  王晓庆认为,学生应该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点,积累经验多方面发展。学院举办活动都是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来开展的,我们希望有更多学生加入,今后我们举办活动,还要进一步贴近学生、寻找契合点,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收获更多。
  水土学院辅导员肖潇也认为,学生在接触适应新鲜事物上是没有问题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与宣传力度也有一定关系,导致学生不能够正确理解“今日校园”的作用,在这方面学院不会强制学生参加或使用,但会积极引导。通过班级、学生会广泛宣传,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乐意接受,在智慧校园构建中,让今日校园app发挥大作用。
  不断完善,发挥更大作用学工处李万佳老师表示,虽然 “今日校园”app九月底在校内正式启用,但它的筹备工作已经有一年时间了,早期也开展了很多网上试点工作,经管学院今年的毕业生工作大部分通过线上平台进行交接,毕业生网上提交各类材料,学校各部门审查以及档案整理都通过互联网完成,智能化办公使各部门工作联系更加密切,试点工作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今日校园”的推广方面,学校下了很大气力,通过“以点带面”应用于各个学院。具体来说由“辅导猫”一个小的点切入,根据学院学生的使用情况以及反馈意见,再逐步推广应用其它功能。目前,“今日校园”、易班已初步形成共建功能,在“今日校园”上便可看到易班的热点推送,可以观看网易公开课,这都是应用互通、数据对接最好的证明。
  提到系统优化问题,李万佳说,关于系统时段性卡顿、手机耗电量高等问题,学校也及时与相关公司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了沟通,软件公司也在努力完善系统,相信通过不断优化,系统会越来越完善,功能更加强大。
  采访中李万佳对记者说,今日校园在给师生提供管理和服务便利的同时,也给同学们提出意见和建议、表达观点态度提供了平台和空间,欢迎同学们本着为学校发展着想、不断改进工作的目的积极建言献策,希望每个人在发表言论时,要对自己的行为言论负责,要遵守法律、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随着智慧校园的建设,“互联网+”广泛应用于学生管理和服务是必然趋势,我们的老师、管理人员、学生,都应当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大潮流。相信随着“今日校园”的不断完善,它能给老师学生带来更多便利,能促进我们学校管理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