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我和家乡有个约定


  时间悄无声息地从指尖溜走,当栀子花开的六月步入丹桂飘香的九月,我们从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异乡。可家乡的一切总是令人念念不忘,是故地,是美食,亦或是那个人,角角落落里都充满了我们的影子。
  来来回回,一方土地每个人都向往远方,少小离家,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一种力量去远方,一种力量回原乡,在来回之间思绪万变。走过了大山河川,看遍了大漠荒原,纵然风景如画,总觉得少了家乡的和蔼和亲切。
  追求诗和远方,家的味道忘不掉。张凯是化学化工学院大四学生,已经离家四年的他对于家乡这个词有着独特的理解:“家乡就是一直存在却很少回去的地方。”他在最近两年里很少回家,一直忙着实验室和考研的事,“去年除夕夜也没回家,忙着准备比赛。”如今说起来,张凯心里难免一阵心酸。在他的记忆里,老家门口那棵大槐树是承载他回忆最多的地方,“小时候,爷爷坐在树下的石板上,奶奶坐在门口,我在一旁和蚂蚁玩。”张凯回忆道,“后来上了中学,每每回家看到它都十分亲切。”后来,张凯住进了城里,离开了家,再也没见过它。“一棵树没什么大不了,可除了它,再没记忆这么深刻的东西。”张凯说,“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
  “我还是喜欢我家小区的公园。”外国语学院刘雯敏现在读大三,大学期间,她去过大理、内蒙古、西藏等许多地方,“我一直在寻找那种神圣的地方,能让自己彻底地放松。”兜兜转转许多地方,她还是没能在别人口中的“圣地”找到那种安详和舒适。“公园里路灯很少,晚上特别安静,那种沉寂的感觉很舒服。”刘雯敏家在潍坊,离学校并不远。现在,每逢周末她就会回家,“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小公园。”有点小女生气的她总是希望得到家人的呵护和温暖,更希望找到那个能让自己不必慌张的地方。
  总有一个地方,盛下了整个青春。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王子名上大学之前都在一个学校读书,因为学校是幼儿园到高中一贯制,一所学校,记录了他青春的印记。“从小到大,我在这里的时间比在家都多。”刚刚踏入大学之门的他时常回忆起自己的学校,每次放假他都会去学校转一转,“经常碰到自己的老师,感慨颇多。”晚上去学校操场跑步、打球,看着来来往往的新面孔既欣慰又心酸。每一个教学楼都记载着他不同阶段的时光,“以前不开心就躲在操场上,谁都找不到。”如今的他再也不是“藏”,每次回来,都是寻找和探索。
  人生是一场旅途,有来回反复,有新的风景。我们在不断遇见中成长,羽翼渐趋丰满,天地越来越广,可就像大雁归南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回到原乡。形形色色,一口美食来到大学,大家除了每天到食堂用餐,就是在手机上订外卖。“油太多”“不够辣”“菜真咸”……用料明明是一样的柴米油盐,却越吃越觉无味。“要是在家乡就好了。”一锅粥,一碗面,那些在记忆中隐约淡去的美食,此刻都清晰地跳了出来。
  “知道固始鹅块吗?我们那儿很有名的。”被问及家乡吃不腻的美食时,法学院禇玥琪笑着说。“一只肥鹅,倒入姜和辣椒,放在锅里烧。吃的时候肉又软又辣,汤又鲜又美。”她回忆着当时的场景。这个从河南信阳远来至此的姑娘,嗜辣嗜酸。“我们那儿靠近湖北,受到很大的影响。”独特的地域造就了独特的口味。纵使离家再久,乡音会变,但最钟爱的味道,却不会在记忆中抹去。
  更多的时候,当我们谈起家乡的美食,眉眼弯弯而露出的期望,与其说是思念家乡的味道,不如说是思念那份味道所承载的家乡情。那是和同桌一起在巷口买的臭豆腐,是和舍友兄弟一起在大街上吃的烧烤,是和邻居一起在家门口喝的奶茶……家在青岛的刘婷说:“最爱海鲜!在海边长大,靠海吃海。”闲暇的周末她总会约上伙伴,在沙滩上聚餐。“大家围坐在海边露天的白色塑料桌上,鲜打的扎啤,清凉的海风,海鸥盘旋,满桌的烧烤和青岛话,超级舒服。”海风习习,记忆里鲜活的场景总是那么相似,是青春,是故乡。
  同样居住于海滨城市,来自海南的曾瀚也有一份独特的记忆:“当然是抱罗粉。这是海南人早餐午饭下午茶宵夜都喜欢吃的一种米粉,我从小吃到大。特别是我上高三时,妈妈经常做好送到学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普通的粉条,加汤,加料;是热气腾腾的厨房里,母亲忙碌的身影;是时钟走到下课时间,走廊上拿着饭盒笑着说话的母子。原本家乡随处可见的一种小吃,却在母亲的手中被赋予了别样的味道,成了紧张的高三生活中难得的色彩。
  南方的米饭,北方的面食。家乡的美食,有时候不仅代表着甜美的味道,还蕴含着别致的家乡气息、少年的欢乐时光和亲人的深切关怀。心心念念,一个身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对我们来说,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乡,带着未知和憧憬奔赴将要生活四年的异乡,从陌生到熟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为在家乡,总有一些身影让我们念念不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孙文婧想起了她初四时的班主任。“有一次,李老师忙完了所有事,没顾上吃饭就赶到学校给我们上课,结果讲着课就在讲台上晕倒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那几天身体不好,一直在挂吊瓶。”孙文婧说的时候,眼里泛着点点泪光。每每回忆至此,她的脑海里就会浮现老师的身影,挥之不去。
  一针一线,缝缝补补一辈子。机械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张扬,说起家乡的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奶奶。奶奶住在乡下,“每次去奶奶家她都在缝缝补补,有时在家门口,有时在村头树底下和几个老人一块。”她对这一幕记忆深刻,小桥流水人家,奶奶的生活特别安详。她和奶奶相处的时间不多,奶奶却每次都给她留下难忘的印象。“缝衣服和做人一样,破了还可以补,一针一线,板板正正。”奶奶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她。现在,奶奶有了新手机,她时常会和奶奶通电话。所有的思念萦绕在电话两端,在这头,也在那头。
  如今,自己身处异乡,但家乡就像一根扯不断的风筝线。异乡的自己,是全新的开始;家乡的他们,是永远的不舍。大学四年,我们会在异乡回味与它曾经走过的日子,想念永远带给我们感动的家乡的亲人。
  回望来路,那些跃动在心间难以忘怀的地方并没有在记忆中褪色,反而越发鲜明。漫长的人生路上,唯有家乡一直在那里,绿水不变,长情不改,那是我们与家乡许下的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