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乡土乡情
馒头黄贤波

    我是吃馒头长大的。说起馒头,我的思绪突然一下子飞到了妈妈的厨房里。
  从记忆起,我就天天在吃馒头:吃菜就馒头、吃葱就馒头、馒头夹酱菜、稀饭泡馒头、油煎馒头、冷硬馒头、酥软馒头、白馒头、黑馒头,玉米馒头、高粱馒头。馒头是我们山东人的主食,也是我们最喜爱的食物之一。家乡把馒头叫做馍馍,每日三餐,顿顿都离不开它。早上一海碗稀饭下肚,我总感觉到少吃了点什么,对了,馒头!拿上两个,送到嘴里,不吃青菜照样下肚。最有趣的是小时候馋,我常常在黑夜里饿了爬起来,从菜橱里掏出个冷馒头,蹑手蹑脚地来到厨房,掰开馒头,撒点盐巴,浇点花生油,就美滋滋地吃起来了。
  家家户户都做馒头,馒头是当饭吃的。没有它,再好的菜也下不了肚。中午回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今天有没有馍,没有馍,那简直没法子做饭了。干脆烙几个油饼,炒点酱、蘸着大葱吃了。但我总是感觉它没有热腾腾的馒头就白菜好吃。有时候,农村里一忙起来,就不炒菜了,烧一锅热水,熘上一锅馒头,卷几棵大葱,直接带到地里,在田埂上一蹲,照样吃得津津有味。
  我妈妈蒸的馒头不白,是用自家的黑小麦磨制的面粉做得,哪里有馒头店里的洁白酥软。但是,我嚼得最有滋味。那黑黑的馒头皮里都是纤维素,怪不得我消化功能这么好。妈妈说:“馒头店里的馒头看上去大,一按,成了泄了气的皮球了。白的像雪花,都是增白剂的功劳。咱们的馒头才是土生土长,黑馍皮里都是营养。”妈妈蒸的馒头里有麦子的香气,有土壤的味道,纯正、自然、饱满、真实。初中的时候我们学校条件差,过星期天回家我就带上几个黑馒头回来,吃饭的时候往面汤里一泡,也吃得自在。
  吃了20年的馒头,我没有任何的乏味,一天不吃它,浑身不自在,读大学以来,难得吃到馒头了。食堂里每天也在筐子里摆着那么几个白馒头,一会功夫,就光了。看来,喜欢馒头的还不在少数。吃不上馒头的我,盛了四毛钱的米饭,半天嚼不完。一个湖南朋友津津有味地嚼着米饭,吃惊地看了我一眼,又吃他的米饭去了。他对我说,你怎么老是顿顿馒头。我说,你怎么老是顿顿米饭。
  西安的馍店很少,饭店里尽是米饭和面条,馒头没有一席之地,委实遗憾。我在曲江校区的时候有一天走进孟村,发现了一家馒头店,老远就被醇香吸引了过去,于是叫了位贵州同学,去啃馒头。他吃了一口,竟也喜欢上了。“改天我们坐45路车去孟村。”我发短信给他。“馒头!”那边回了这样的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