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黎同志坚持党的民主作风,善于团结同志。分院领导小组六名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是从工厂调来的,有的是从部队转业分配来的,还有原中学留下来的,除一位本校派来的系总支书记外,其他同志都没有在高等院校工作过,缺乏办学经验。同时,学校的条件又十分简陋,不具备办高等院校的条件。二医分院是建立在原宣武141中学的校址上。这是一所规模较小、设备条件较差的中学,校园面积只有七亩半地,没有操场,全院只有一块蓝球场大小的活动场地。分院没有自已的师资队伍,当时只有二十几名工作人员,大多是中学留下来的职工,后来虽陆续调入部分教师、教辅人员和职工,最多时也只有五十多名教职工。在这样艰苦的办学条件下,作为领导小组负责人的张昌黎同志,不畏困难,充分发挥领导小组每个成员的作用,带领同志们艰苦创业。他在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集思广益,团结全院教职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群策群力,努力办好分院的每项工作。
当时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很少,许多工作单靠一个部门的人员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各处室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如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专职辅导员很少,大都由各处室干部兼任。学生考试,监考老师全从各处室抽调干部担任。当时甚至连一些装卸搬运物品等体力活,如果总务处人力不足时,其他处室的干部和领导小组的同志也都能主动参加。大家在工作中不分你我,全校一盘棋,每个人都把学校的各项工作当成自已的本职工作去做。虽然人少、事多,工作又忙又累,但大家毫无怨言,心情十分舒畅。
张昌黎同志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终保持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优良传统,严以律已,以身作则,从不搞特殊。院领导和院办公室、政治处、教务处都挤在一幢老式木结构的二层小楼里办公。学校只有八间办公室,而每间也只有十平方米左右。屋内没有暖气,冬天要靠自已生火取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张昌黎同志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途中往返需要一个多小时。学校没有食堂,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张昌黎同志都和其他教职工一样,在露天的厨房窗口前排队买饭。为了解决学生实习的医院问题,他亲自到各个医院联系,直到最后安排落实。
张昌黎同志平易近人,待人和善,经常和教职工亲切交谈,了解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他有时还讲一讲革命战争年代,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们如何同敌人进行斗争的一些革命故事,以激励和教育教职工。他的和蔼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大家都愿意与他接近。
在张昌黎同志的带领下,经过全院教职工五年的共同奋斗,分院为北京市培养出了500名医务工作者。大多数学生都充实到了急需人才的区县级医院,不少学生已成为医院的业务骨干或担任了领导职务。
时光飞逝,转眼间从办分校到北京联合大学建设至今,已走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原二医分院的一些老同志都十分留恋那段难忘的岁月,怀念已永远离开了我们的老书记———张昌黎同志。
(本文作者原为北京市第二医学院一分院领导小组成员,1982年二医分院并入北航分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建材轻工学院,1997年并入校本部,作者时任院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