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黄克庭:创作是心灵的需要





  ●他用拾荒者的形象比喻自己,在低微的底层不厌其烦地搜寻被人不屑的“珍品”。
  ●我始终相信,走得最远的并不是跑得最快的人,站得最高的也不是跳得最高的人。
  ●人生就好像是一根数轴,人站在原点,是要向正看,还是向负看,会决定人的价值观。
  黄克庭,笔名放松、方言。浙江义乌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义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1年毕业于我校物理系。文学作品散见于《北京文学》、《百花园》、《小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全国各地100多家报刊。作品《忏悔》和《残疾人》入选《中国小小说300篇》、《中国新文学大系(微型小说卷)》等多种选本。出版有《白开水》、《放松作品》、《在马路上奔跑的鸡蛋》等作品集。
  黄克庭是一个对写作上瘾的人。因为上瘾,他从一名讲授“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中学物理老师,转变成了一名天天跑现场、爬格子的媒体记者。写的作品,也由自娱自乐式的“抽屉文学”,转变成了各类报刊杂志上炙手可热的文学佳作。前不久,他的被列入《青少年素质读本·中国小小说50强》的新书《在马路上奔跑的鸡蛋》又获得了2009冰心儿童图书奖。
  可作为我校78级物理学专业的学生,黄克庭当年的高考语文只得了45分,是所有学科中最低的一门。
  大学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这让我终身受用
在师大读书时,黄克庭是个不起眼的学生,虽然他是那年当地高中唯一考上大学的人,但在大学里,他没有骄人的成绩,也没有突出的事迹。
  在回忆大学生活的种种时,黄克庭深情地说:“师大给予了我许多财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没有这种能力,恐怕,我也不会走上写作这条路。”
  大学毕业后,黄克庭在家乡义乌的一所高中谋了份教书的职业。爱动脑子的他,总想把令人费解的物理课上得通俗点、生动些。于是,他开始读起了“杂书”,《科学画报》、《演讲与口才》、《读者》……“杂书”上的内容常常成为他上课的“佐料”,以致多年后,学生告诉他,当年学的物理知识都遗忘得差不多了,但脑子里却常常回响着黄老师教的那几句《国际歌》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随着阅读量的增多、阅读面的拓展,黄克庭开始尝试写作,从一开始的自娱自乐,到《金华日报》上“小豆腐干”的刊发,再到《北京文学》、《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上的常客,他开始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1997年,一则《义乌日报》的招聘启事,把他吸引到了媒体行业,并从此与文字建立了更密切的联系。
  我没有什么秘诀,就是持之以恒
从事创作20余年,黄克庭从未停过笔,他说文学已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源于心灵的需要。
  他每天都在寻思、琢磨写作素材。生活中、工作中、阅读中的小小细节,都可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他用拾荒者的形象比喻自己,在低微的底层不厌其烦地搜寻被人不屑的“珍品”,然后整理、归类,在适当的时机捧出来,加工、变形、夸张,甚至荒诞化,尽力拉开其与原貌的距离,从而焕发出内在的光芒和力量。
  黄克庭把写作看成是一件神圣而快乐的事。他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步入这片自留地,然后闲庭信步,拾花撷果。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很高,千余字的文章,常常要花个把月的时间去构思,然后精雕细琢、细心拿捏着将它写出来。他希望作品能在短小的篇幅内写出丰富深刻的内涵,能够让人反复玩味,留下思考。
  黄克庭用他的努力和坚持换取成绩。“其实,就在义乌,与我差不多时间起步从事创作的人有好些,他们功底都比我好,有些还受过专门的文学训练,可时过境迁,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我能取得一点成绩,主要还是因为坚持。我始终相信,走得最远的并不是跑得最快的人,站得最高的也不是跳得最高的人。”
  真正优秀的作品还是展现真善美的
有评论者做过统计,黄克庭的小小说作品有一半以上是批判讽喻现实的,譬如《鱼与佛》、《不锈钢》、《猪八戒的地址》、《好狗》、《摸》、《肥皂》等,虽不乏幽默之意,却无不显露出批判的锋芒,直指现实、人性的深处。
  不过现在,他的创作观有了明显的变化,他不再满足于揭露批判,而更希望写出真善美的作品,去感动、温暖人的心灵。譬如,对他来说有新起点意义的《在马路上奔跑的鸡蛋》一文,对交通事故中逝去的生命,以一天到晚在马路中间来回奔跑的鸡蛋寓意其灵魂,来提醒、警示后来者注意交通安全。
  “这种转变是我从数学中的数轴得到的启发,数轴的中间是原点。如果用正的方向代表光明、善良、美好,用负的方向代表悲伤、阴暗、丑陋的话,人站在原点,是要向正看,还是向负看,就会决定人的价值观。写作也是一样。我以前向负看的比较多,总觉得揭露痛处,才能给人警醒,现在转过头来才发现,人间的爱更能感染人、打动人,它能产生更大的力量。”
  黄克庭说,生活是无比丰富的,就像一场戏,各种精彩的剧情轮番上演,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幸福的看戏者。他会一直看下去,写下去,幸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