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年8月19日,乔冠华与妻子章含之最后的合影,距乔冠华逝世仅34天
乔冠华(1913-1983),江苏盐城人,中国的前外交部长(1974-1976)。乔冠华天资过人,16岁考上清华大学,成为大学同届中最年幼的学生。20岁东渡日本,1935年回国。当年暑假,清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换处(DAAD)签订了一个关于双方互派留学生的协议,在金岳霖的极力举荐下,加上当时文学院院长冯友兰的支持,乔冠华幸运地取得了留学德国的机会。
当时同乔冠华一起被录取的,还有西洋文学系主修德语的季羡林,一行共6人。1935年8月31日,他们来到现在的前门火车站,从这里,一路向北,途经哈尔滨,经苏联西伯利亚大铁路,到达柏林。清华的老同学赵九章等早早就在车站等候,并为他们办理了一切入关的手续。
初到柏林时,他们在夏洛腾堡区的魏玛大街找到了一间房子,房东叫罗斯瑙(Rosenau),是个犹太人。安顿好了住处,在德国远东协会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柏林大学外国学院的院长,经口试,乔冠华和季羡林一同进入了柏林大学外国留学生班的最高班,他俩便成了柏林大学的学生。据季羡林的回忆,这段期间,他们“天天在一起,几乎形影不离”。“我们共同上课、吃饭、访友、游玩婉湖(Wansee)和动物园。我们都是书呆子,念念不忘逛旧书店。”季羡林回忆道。
学了三个月的德文后,乔冠华来到了德国南部莱茵河畔的图宾根市,选择了黑格尔的母校———图宾根大学。这是乔冠华的心愿。因为还在清华的时候,他就经常“腋下夹一册又厚又大的德文版《黑格尔全集》,昂首阔步,旁若无人”。图宾根市气候温和,森林茂密,景色迷人。图宾根大学在世界哲学界声名卓著,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来到了图宾根,乔冠华很快就融入了莘莘学子的求学行列。
乔冠华的导师非常敬业,他以扎实严谨的治学态度,热诚教诲来自异国的乔冠华,乔冠华从中受益匪浅。他在与德国人交往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认真、守时、秩序、效率。为了能更仔细地听懂德语,阅读德语著作,乔冠华每天早晨起来在校园僻静处,或夹着纸条背诵单词,或照着书本大声朗读,有时也在其他同学监督下,大段背诵书本上的有关段落,乐此不疲。图宾根大学藏书丰富,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各种版本,应有尽有。乔冠华除了继续研究黑格尔、马克思主义之外,还特别注重研究实事。由于当时国内战乱不断,他利用课外的一切时间钻研军事科学,特别研读了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三卷本《战争论》。
留德期间,乔冠华并没有仅仅限于中国人的交际圈,更多地是与外国学生打交道,“因为那地方有西班牙人、非洲人、法国人,虽然是个小城市的大学,可是外国学生不少。”一名学医学的德国同学肖特伦,因为喜欢中国文学,与乔冠华成了好朋友。肖特伦帮助乔冠华学习德语,乔冠华则教他学中文,两人成了异国至交。1971年,乔冠华首次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合国代表大会时,他在纽约收到了肖特伦遗孀寄来的信函,里面还有他跟肖特伦在学生时代一起去野餐的照片。
1936年,国内时局越来越紧张。乔冠华经常前往柏林,参加中国留学生的各种抗战活动。此时的柏林,已经成了中国留学生的集中地,逐步形成了中国留学生的抗日团体。1936年12月,国内“西安事变”的消息传到柏林,乔冠华等留德学生奔走相告,在留德学生会的组织下,他们创办了名为《抗战时报》的油印刊物,日出一期,每期十几张,及时向留学生们传递国内抗战的消息。
时局日艰,乔冠华一心想着回国参加抗战,无心再埋首于图书馆。1937年,他写就博士论文,顺利地获得了图宾根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德国哲学博大精深,晦涩艰深,能取得德国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在当时可说是凤毛麟角,而此时的乔冠华年仅24岁。
1937年底,乔冠华由柏林来到法国巴黎,第二年春,由巴黎回国,结束了他的留学生涯。(杨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