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学生记者采访樊锦诗 张 硕 摄
花白的头发,大框的镜片,矮小瘦弱却精神炯炯,这就是70岁的樊锦诗,为了文物保护,她在敦煌整整呆了44年。“敦煌需要我。”这几个字掷地有声,也是她几十年不变的精神追求。寻求和谐的国际协作由于莫高窟已有1600多年历史,规模宏大,病害类型多,保护工作需要资金与很高要求的技术支持。研究院先后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日本东京文化财产研究所、美国梅隆基金会、美国西北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等机构和学校合作开展了多项分析、监测、研究、保护和培养人才的工作。例如,风沙对莫高窟崖体的风化和对壁画的侵蚀是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之初,美方在莫高窟崖顶设置了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自动气象站,通过系统的气象监测,首次科学地掌握了莫高窟风沙活动规律,建立了莫高窟崖顶的防沙障阻沙工程。经过双方多年努力,最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沙、治沙体系。据监测,该项目的实施使莫高窟的风沙流量减少了约70%。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尽管研究院一直致力于文物的保护工作并且挽救了大批濒危的文物,然而从自然规律的角度看来,再多的保护工作只能延长文物的寿命,却不能使文物永久保存。如何为国家保存珍贵文化遗产、为人民提供长期的观赏资料?这个问题在樊锦诗脑海中徘徊了很久。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回北京时第一次看见了计算机。高科技一下子点亮了她脑海里那盏灯:何不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将洞窟内的文物永久地、准确无误地保存起来呢?实验证明,图像拼接技术处理下的影像比实景更为清晰,如果用于研究,还可以放大后仔细观察。
近年,到莫高窟游览的游客人数逐年递增,给洞窟内的彩塑、壁画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那都是些泥土、麦秆做的,都很脆弱,洞里进去的人一多,声音大水汽也大,我们做的监测显示,二氧化碳浓度一下子升上去了很多。”樊锦诗的声音里无不透着担忧与心疼。在想到将洞窟内文物数字化保存之后,她又进一步考虑利用这项技术来满足旅客游览需要,同时最大限度地不伤害洞窟文物。数字展播厅一旦建成,游客便可在不亲身进洞窟的情况下进行三维实景漫游,还配以声音讲解、背景知识介绍等等,既不降低洞窟对游客的吸引力,又可以减少进洞游客的数量和游览时间,大大保护了洞窟内娇弱的壁画和塑像。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研发,这一项目近期内即可付诸实际操作。寄希望于下一代
樊锦诗对培养人才非常重视。她认为,自己这么多年来致力于保护文物,寻找国际协作、研发新技术,意义并不仅在于将某一项技术运用于某一项保护,而是引进和培养能够掌握、巩固这些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的人才。一是在国际合作保护项目实践的过程中,让研究院的研究人员能够学到先进技术、积累经验;二是选拔优秀人员赴日本和美国的机构、大学里进行短期或长期学习,或展开科研工作。近年来,为了加速培养更多高级的保护专业人员,研究院还和英国伦敦大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兰州大学联合开办壁画保护研究生班,今年,第一届研究生即将毕业。
樊锦诗认为,现在的学生在高中不应过早分科,导致文科学生自然科学知识匮乏,理工科学生对人文历史知识生疏。考古,即是一个文理兼容的专业,文物保护更是需要多门学科共同发挥作用的一项工作。有些学物理的人来到这里,最初觉得保护文物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不久,就会发现这项工作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没有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也不能胜任。大漠条件艰苦,保护工作艰巨琐碎,如果不是心中对飞天的故乡充满热爱,是很难长留、做好的。
敦煌文物的保护,任重而道远,樊锦诗一路走来,她认真执著的追求无愧于敦煌。 (朱梦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