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扇贝与江珧柱 (二)薛理勇


  (上接662期4版)扇贝生长在深海,古代扇贝的产量很少,其价格自然不菲,生活在内陆的人对扇贝的了解就更是少得可怜了。
  “海月”是古人称扇贝的常用名词,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介部》四十六卷就以“海月”作为扇贝的正名。他还引经据典地讲:
  海月,蛤类也。似半月,故名。水沫所化,煮时犹变化为水。
  看来,李时珍对扇贝的了解是很欠缺的。首先,扇贝并不是海水的沫变出来的;其次,扇贝也不见得一煮就变成一泡水;最后,扇贝的基本形状是一整圆形,而他却说“海月,蛤类也。似半月,故名。”,我想,他也许品尝过干贝之美味,却根本没有见过活的扇贝,才会下了一个完全错误的结论。因此后人在校点《本草纲目》时便加了注解:
  “似半月”,按《文选》郭璞《江赋》注,及《御览》九四三引《临海水土物志》,俱言“海月,白色正圆”。《藏器》谓“似半月”,似另指一物。
  当然《本草纲目》还介绍了扇贝一些其他的称谓———江珧、马颊、马甲,说“马甲、江珧皆以形色名”,即扇贝被叫做江珧、马甲等,是以其形状色泽而得名的。
  而许慎《说文解字》中讲:
  珧,蜃甲所以饰物也,从玉,兆声。《礼》云:“佩刀,天子玉琫而珧珌。”
  “蜃”是古书中讲的蛤类动物。“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古人误以为是生活在海里的蛤吐气而成,于是叫做“海市蜃楼”。贝壳中含大量的珍珠粉,是极佳的装饰材料,珧就是可以用作装饰材料的贝壳,扇贝被别称“江珧”,《正字通·玉部》:
  珧,江珧,形以蚌。壳中肉柱长寸许,似搔头尖,谓之江珧柱。甲可饰物。
  可知,扇贝的贝壳色泽鲜艳,造型漂亮,是制作工艺和旅游纪念品的上佳原材料。今酒店食剩下的扇贝壳以很低的价格被收购。我想,如果哪一家饭店首创将顾客食后废弃的扇贝壳刻上纪念或祝福文字,嵌入一个小玻璃盒内回赠给顾客,那一定会博得客人的欢心,给饭店带来声誉和利益。可惜,至今未有一家饭店尝试过。
  而扇贝被叫做:“马甲”,此“甲”即“颊”,人们以为扇贝的形状像马的面颊而得名的。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初南食贻之十八协律》中有“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诗中的“马甲柱”就是今人讲的———干贝。
  又清·冯登府作《湘江静·江珧柱》中咏:
  翠壳深含泉底露。趁新潮,沙明蠡聚。一杯分琼,双卮截角,重叠排水柱。海月怜圆初,腥风上,鲚埼烟渚。
  诗人不仅善用典故,而且对扇贝的生活习性观察认真仔细。扇贝外套膜边缘长有眼和短触须,触须可以感受水温和水质的变化,当扇贝张开壳时,触须间于两壳之间,形成一幕须帘,可以过滤水中的泥沙和杂质,而扇贝的闭壳肌特别发达,于是它多了一项其他贝类动物没有的能耐———游动,闭壳肌用力将双壳关闭时,壳内的水便呈喷射状快速排出,推动扇贝前进。一般人无法看到海底的扇贝,如今,人们可以在电视纪录片《动物世界》里看到扇贝游动时漂亮的姿态。
  宋代周必大《周愚卿江西美刘棠仲同赋江珧诗牵强奉答》则是这样唱咏江珧的:
  东海沙田种蛤珧,南烹苦酒濯琼瑶。
  馔因暂弃常珍变,指为将尝异味摇。
  珠剖蚌胎那畏鹬,柱呈马甲更名珧。
  累人口腹我何敢,惭愧三阴喜且谣。
  作者怕人不理解,还为诗加注:“四月江珧自小种,而大,生致行都广间则腊之,近方稍用酒渍,乃能远寄。韩文公诗‘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柱即珧也。《广韵》亦注:蜃属,甲可饰物。至玉珧,似蚌壳,中柱美。”
  直到今天,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仍把人工培殖、养殖蛤类均讲作“种”,如“种蛏”、“种蚶”等,从这首诗中可以得知,早在宋代,中国沿海已有人工养殖扇贝了。古代交通极为落后,而扇贝离开海水存活期不长,人们就割扇贝的闭壳肌“腊之”———即晒干保存,在周必大的年代,开始出现用“酒渍”保存鲜贝的方法,并可将它运到较远的城市出售,当然其成本昂贵,价格也是蛮棘手的。今天,身居内陆能吃到新鲜的扇贝,这得感谢现代的交通事业和现代的商业文明。
  最后还要补充一点,扇贝的外壳大多呈蒲扇形的,但也有呈三角形的,一般三角形的扇贝叫做“带子”,其肉质稍逊,当然价格就低得多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