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长安街西延线, 距天安门14公里, 面积84.38平方公里的石景山区, 长期以来以首钢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2007年以前, 首钢工业增加值占石景山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50%以上。
自2005年首钢涉钢产业搬迁调整以来, 石景山区面临产业空心化和经济总量锐减的重大挑战。历经10多年的艰难转型, 石景山区华丽转身, 全面实现由传统 “城区老工业基地” 向以 “高端服务业” 为主的绿色生态新区转型发展,并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牵引, 实现新的 “绿色崛起” 。
绿色发展: 构筑山水融城的“首都城市西大门”
2016年冬奥组委入驻, 冬训中心训练基地项目启动, 单板大跳台项目正式落户石景山……冬奥会为石景山基础设施提升、 城市环境改善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疏解整治促提升疏解先行。2017年石景山区拆除违法建设一万多个点位、 390 多万平方米, 城市的 “伤疤乱点” 被基本清除, 实现了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等业态全部腾退, 促进了全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提升了全区高端绿色崛起的决心。
117 万平方米的拆违腾退土地计划用于 “留白增绿” 。目前拆违新增绿化面积超过 25 万平方米, 实施了树池绿篱连通和公园拆墙透绿, 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由2015年底的72.6%增至2017年底的93.8%。
石景山区正打造绿色城市 “新面貌” : 永定河引水渠石景山段北岸步道、 创意休闲广场建成, 新增大片绿化林带, 滨河公园动工开建; 长安街、 古城大街、 古城路等66条道路两侧完成 “树池连通” 工程,将陈旧的传统栅栏改为绿植;新首钢园区正加速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 相继建成冬奥广场、 首钢工业遗址公园、 石景山景观公园等。
京西商务中心、 北京保险产业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绿色三星建筑正成为石景山区的 “新名片” 。2017年, 全区共有19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建设标识,总建筑面积197.45万平方米。
石景山区以正负面清单推动存量提升、 增量高端, 在北京市率先出台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和鼓励类目录, 明确产业准入红线和鼓励发展的产业领域。
据统计, 2017年石景山区 “高精尖” 企业能源消耗总量为1.2万吨标准煤, 较2013 年下降39.7%;每万吨标准煤实现营业收入544.7亿元, 较2013年增长2.8倍。而金融企业以4%的能源消耗所实现的收入和利润, 分别占全区所有高精尖企业的 41.6%和 76.2%, 体现出绿色低碳和集约高效的发展优势。
(本报将继续刊载 《看石景山区如何 “华丽转身” (二) 》 创新发展: “高精尖” 产业格局初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