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马库斯?吕佩尔茨与周韶华双个展在我校美术馆盛大开幕




本报讯 2017年9月12日,“心智地图的异像——马库斯·吕佩尔茨在中国”和“俯仰天地——周韶华”双个展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盛大开幕。

本次展览由湖北美术学院、德国贝尔艺术中心、湖北省周韶华艺术中心共同主办,分别展出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马库斯·吕佩尔茨作品104件及中国画家周韶华作品将不同年龄、经历、社会文化背景及视觉表达媒材的两位艺术家,以作品在同一个空间交汇,形成两种视觉和文化的对视。

开幕式上,马库斯?吕佩尔茨先生与德国贝尔艺术中心的李佳艺女士共同向学校捐赠了他在1995年创作的《帕西法尔》和《流逝的时间》两幅版画作品。周韶华先生向学校捐赠了他在2017年创作的《读河图洛书所得》和《松子延年》两幅版画作品。湖北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梁远钢代表学校向两位艺术家颁发收藏证书。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许奋代表学校接受捐赠。

此次展览总策划湖北美术学院徐勇民教授向出席开幕式的各位嘉宾、以及专程从德国、英国、日本、北京、深圳、杭州等地前来致贺的艺术家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并向马库斯·吕佩尔茨先生、周韶华先生表达诚挚敬意,并代表中德双方的展览策展人、学术主持和批评家们,向双个展的主办、协办单位、以及给予支持的机构、团体和个人表示衷心感谢。

徐勇民教授在致辞中谈到,从昨天到此刻的50多个小时内,吕佩尔茨先生和周韶华先生参与了一系列日程非常紧凑的学术活动。今天我们将直面两位艺术家原作并置于同一空间的呈现,从他们各自丰富的人生经历及艺术语言的表达中,可以看到人类历史的变化,社会发展的进程以及不同视角的自然景观。通过两位艺术家不可遏制的创作思考与实践,可以重新审视当代视觉艺术教育与创作,寻找有时代印记的情感能量的迸发出口。两位艺术家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用作品体现出各自的时代艺术、社会责任与文化价值。

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创始人莎尔伯爵对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做了介绍,贝尔艺术中心致力于中德文化交流,并从去年十一月起开始引入著名的德国艺术家来中国展览,对于中国艺术爱好者对德国新表现主义作品的热爱深表激动和感谢。他希望此次吕佩尔茨先生的作品在湖北美术学院展出,可以将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做一次呈现,从而使中国对西方艺术有更深更广的理解。

德方策展人Veit Ziegelmaier先生就《心智地图的异像——马库斯·吕佩尔茨在中国》展览背景做了简要介绍,指出马库斯·吕佩尔茨先生作品在中国巡展,已在上海、北京展出,武汉此次为“马库斯·吕佩尔茨在中国”巡展活动的第三站。展览共展出从吕佩尔茨先生六十年代创作至今的104件绘画和雕塑作品。吕佩尔茨先生一生致力于创新改革和自我进取,因此在此次展览策划中,布展的整体方案是以四个房间将不同时期吕佩尔茨先生在创作中的创新呈现于大家,观展时可以通过展览导录来了解不同时期吕佩尔茨先生的创作面貌。

吕佩尔茨先生在致辞中首先表示对周韶华先生的敬意,他认为,周老的创作为大家提供了现代艺术如何源于历史、源于传统然后进行创新的典范。对于此次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览,吕佩尔茨表示,这是他首次与中国艺术家在同一展厅进行展出,这种相互的对比性很有冲击,也是绘画界中难得的盛会。他同时也谈到对学院艺术和中国画的理解:“中国画的线条和笔触所蕴含的属于绘画本身的意趣,超越了时间与空间。中国的传统古典绘画对我来讲,并不是很异国情调的艺术,而是我可以理解的、我也希望能够去挑战的艺术。”而此次在湖北美术学院的展出及交流,在吕佩尔茨看来亦是“贡献于营造酝酿天才的学院氛围”。

《俯仰天地——周韶华》展览策展人冀少峰先生在发言中谈到,当马库斯·吕佩尔茨与周韶华相遇,透过他们的图像世界,我们体察到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思想相遇、碰撞和交流。重要的历史节点——20世纪,构成了他们共同的生存背景,20世纪是一个意识形态的世纪,也是一个动荡的革命世纪,他们历经二战的磨难,冷战的铁幕,两大阵营的截止,他们在大变局中经历着20世纪的精神文化,他们从机械复制到电子文化,他们自觉坚守弥漫着强烈的个人印记的视觉精神探求,他们自觉抵御对抗着各种时尚潮流和全球化的侵袭,他们都能够从本民族的文化母题出发,在历史的重构中,不仅将艺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更建构了自我的视觉叙事系统和话语表达方式,进而传达出颇具当代意味的文化情怀,并以一种回归自我内心的视角去审视传统与当代、历史与现在、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全球及他们所面临的文化现实,他们在强调个人经验抒发的同时,更强调自我的民族文化身份和价值认同,而其鲜明差异化的视觉系数品格及自觉抵御生存困境中的孤寂的困扰,时尚潮流和商业化侵袭,弥漫在他们创作背后自由的创作精神,这才是推动我们今天的艺术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

湖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罗丹青代表湖北省文联对双个展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指出,此次《心智地图的异像——吕佩尔茨在中国》《俯仰天地——周韶华画展》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同时开幕,中德两位艺术巨匠在白云黄鹤之乡第一次握手,中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在交流交融中相映生辉,这是湖北美术界的盛事,也是两位艺术家奉献给湖北人民的福利。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学习两位艺术家在艺术上勤勉不倦、矢志创新、乐观向上的精神,推出更多具有湖北特色、中国气派的美术扛鼎之作,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高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谈到此次双个展的缘起,周韶华先生表示,自己曾经多次访问德国,并在德国举办画展,他很惊异于德国新表现主义反思后对人类文化精神表现的更为深刻又饱含哲思的理解。对文化底蕴深厚的欧洲持谦卑态度,以此来表现并还原于绘画本身,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这些都使他对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充满敬仰与尊重。

在本次展览中,吕佩尔茨参展作品大约有 104件左右,囊括了艺术家自1970年至今各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品,包括大约 90 件架上绘画和14件雕塑作品,此次马库斯·吕佩尔茨在华中地区的首展,是华中地区规格最高的展览之一,这些作品造型语言独特,主题思想深遂,风格形态多样。周韶华参展作品大约有92件,系上世纪80年代至今创作的“大山大河”系列作品,代表了艺术家各个时期的创作成果,这是目前为止对周韶华最近三十年来艺术创作的一次较为全面的回顾。周韶华这一系列创作时间跨度达30年、呈现西部山水辽阔天地的作品,将中国的水墨与西方的块面相融合,将中国的章法与西方的色彩相融合,扩展了中国画的表现空间,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画”,形成了中国画在时间和空间观念上的转变,成为八九十年代至今中国水墨画在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发展的缩影。

此次东西方艺术家同台并置的新鲜映像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与顶级艺术大师深入交流的机会,零距离感受大师作品魅力。学校也将借此契机展示对世界学术界的关注,面对原作和艺术家本人展开真正的对话与讨论,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借鉴的过程中更好地推进教学、科研和艺术创作的国际化进程。

(稿件来源: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雅昌艺术网 摄影:陈星张敬儒 编辑:小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