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搭建信息化资源开放共享平台
本报讯 2018安徽省分析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于5月24日至26日在合肥市举行。期间,我校向省内外同行推介了学校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大型仪器资源整合、促进高校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取得的一系列先进成果。此项工程的完成标志着我校在大型仪器设备科技资源整合、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等方面已经处于我省高校,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科技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是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精神的具体体现。”校长程备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学校十分重视整合资源并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工作,并在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明确确定 ‘优化配置办学资源,推进校内外资源共享,推进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共享;推进学科平台、学科群仪器设备及高端、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的共享共用’的工作目标。”
为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社会化开放共享管理和服务平台,我校于2010年开始,以有效的管理措施为依托,实现教科研平台资源物理空间的整合;同时,近年,又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实现教科研平台内大型仪器设备硬件资源的整合。
据了解,我校仪器设备物联网开放管理系统启用后,在管理模式上摒弃传统的随机、无序的非预约使用模式,从“人工预约服务”向“以信息化预约为主体、人工预约服务为辅”转变,并逐步实现全部信息化预约管理。在实际运行中,针对各个平台的特点及实际运行管理模式的需要,如有的平台按分析测试费预约、有的按机时数进行预约等不同需求,设计出不同的管理模块,给师生提供便捷化服务。同时,通过短信互动平台、手机APP等服务软件的嵌入,架起了使用者--管理者--仪器操作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提高了管理服务效能。同时,通过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实时监控仪器设备的运行动态,促进其科学使用,如遇设备故障,可以对症下药及时维修,保障完好率,仪器设备的完好率由95.67%提高至100%。通过该系统,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仪器设备的使用状况,合理调配对外服务时间,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利用率,仪器设备的利用率由入网前的75%左右提高至现在的92.25%。
通过大型仪器设备物联网管理系统的应用,我校不仅有效整合各学科群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实验室的科技资源,而且打破实验室壁垒,合理布局、管理和使用各类大型仪器设备,使实验室发展从固步自封、实验室资源互不相通向信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转变,在提高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利用率的同时,有效解决了当前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实验室资源相对不足、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迫切需要提高三者间的矛盾。
目前,学校利用系统内大型仪器设备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项目研究逐步增多,其中获省“兴农杯”、“挑战杯”等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三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等奖项10项。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原先是研究生完成科研课题的"专利"装备,现在逐步成为本科生课题研究的新宠,本科生论文发表期刊逐步从省级向国家级过渡,研究生发表论文从国家核心期刊向SCI期刊转变。
据悉,我校科研服务平台直接对社会开放服务的比重(机时、样品和收费)已由2015年的1/10上升至近年来的1/5,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企业,而且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等高校与科研院所。近年来多次被推选为大型仪器设备社会化开放共享服务典型。(生物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