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西安翻译学院“研修院”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得益于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扶持,并在发展过程当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导致民办教育仍然受到社会不同程度的岐视。
    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则之一就是竞争,我们如果把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对立来看,两者的竞争其实在大面积上正逐渐表现在“人才”或是“就业”的竞争。去掉“唯学历论”不谈,无论公办民办,高校是“加工厂”,学生是“产品”,那么检验“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就业。在这种前提下,学历就会显得无足轻重。
    据媒体报道,从2003年10月开始,西安翻译学院每年从万名新生(高考落榜生)中挑选出100名自愿放弃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获取本科学历和学位的佼佼者,组建了学制5年,培养会议翻译的翻译研修生院。这些学生被定义为攻读五年不拿国家学历、自主创业、挑战固有人才观,号称“敢死队”。西安翻译学院不仅为这100人提供五脏俱全却不增加任何费用的封闭式独立校区,还营造了一个五年不得讲汉语、甚至警卫都得说英语的全英语语言环境。尽管他们的学业到目前还不满5年,鉴于他们在全国或地区的多场英语大赛中的骄人成绩,6月29日17名同学接到了赴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录取通知书。
    从以上事件不难看出,西安翻译学院“研修班”学生没有国家承认的学历,但却具备了就业“竞争力”,所以得到了各方的青睐。
    目前很多地方出现的就业难,究其“难”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供”和“需”的矛盾是关键。综观全国各地的人才招聘市场,用人单位是求贤若渴,四处招聘。但囿于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只能是挑来挑去,选来先去,最后还没找到合适的。笔者经常听到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感叹:招个“来之能战”的大学生太难,企业是经营单位,而不是训练场所,人才培养应该是高校的义务呀!
    根据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更多的学生就业自然政府、学校和学生本人要关心的。因此,“好就业”和“就好业”就成了老百姓呼唤的最强音。
    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突破280万,则意味着民办高校的举办者面临的问题更多更重。但西安翻译学院的“研修班”教学,值得更多民办高校借鉴。尽管它还属于新生事物,但我们必须要明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当中,凡事还是要讲一点“特色”的。因此,走中国的特色,创中国的哈佛,并不是多么遥远的事情。
    撞了南墙不要紧,关键是我们要有“吃螃蟹”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