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科者,最重要之医学科属也。因其几乎是所有其他临床医学的基础,故素有“医学之母”之称,而中医内科则尤其如是。中医诊疗之望闻问切、理法方药在内科均有最完整的体现,因而中医内科既是独立的临床学科,又是中医基础理论到其他临床学科过渡的坚固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1955年7月,曾长期担任毛泽东主席保健医生的刘惠民先生受命组建山东省中医院(即我校附属医院),先在广智院街设立内科,成为医院最早的科室,当时有医生5人,病床20张,宋洛川先生为负责人。从科室创立至今,内科已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光辉历程。
六十多年来,内科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不仅已有十一个二级科室,还相继分化出保健科、急症科两个独立的一级学科。1978年获硕士学士授予权,199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为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被批准为泰山学者岗位,同年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培育)学科单位。
当我们回望内科发展的光辉历程和业绩时,我们自然会想起内科人承前启后、团结奋斗的岁月,想起一代又一代内科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和岗位上勤勉敬业、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不求闻达的献身精神。他们中间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临床大家、师教楷模和科技精英,他们用品格和言行、用聪明和智慧、用学识和经验铸造出内科这一铁打的品牌。
内科自创立至今的六十多年间,共产生了一位负责人和九位科主任,这其中除宋洛川先生未留下详尽资料、我们对其所知较少外,其余九位科主任则都在内科发展的历程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跨越了内科六十多年的历史进程,映照出内科专业发展的清晰脉络,他们的足迹就是内科学科发展壮大的缩影。因此,回望和了解内科就应首先从了解内科主任开始。
造化之机,后来居上,内科的希望和未来在青年一代,在新一代青年才俊的努力下,内科必将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忘初心,奋力前行,为医院事业发展,为中医学术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玉符(1903~1966),男,山东济南人。高小毕业任私塾教师,授课之余,研读岐黄之术,后正式走上自学中医的道路。1937年,在济南筹办成德堂药店,并坐堂行医。新中国成立后,带头成立联合诊所。1955年调山东省立中医院工作,1959年任内科主任,1962年任副院长。曾任山东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生勤于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善用经方、小方,主张轻可去实,曾被誉为济南四大名医之一。后由其学生刘龙秀医师整理《王玉符医案》一书,由山东中医学院印发,内收内、妇、儿等科医案150余则。
周凤梧(1912~1997),男,山东临邑人。出生于三代世医之家,十六岁高小毕业后即辍学习医,从师于表兄张文奇。1937年迁居济南,1941年中医考试及格后领取执照正式开业。1945年应聘在永安堂总店及分店挂牌行医。建国后,创立济南市第一联合诊所,任中医部主任和联合诊所所长。1956年调山东省中医研究班学习,结业后留任教员。1958年执教于山东中医学院,先后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兼附属医院内科主任,中药方剂教研室主任。历任副教授、教授。临床处方用药以顾护脾胃为先,用药轻灵,强调小方的临床意义。长于中医内、妇、儿科。主编和编著了《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中药学》《中医妇科学》《中药方剂学》《内经素问语释》《实用中医妇科学》《名老中医之路》《神农本草经150味浅释》《中药函授讲义》《土单验方选编》《长寿篇》等著作。曾担任中华中医学会理事、山东中医学会副理事长、《山东中医杂志》主编等职务。是济南市第一、第二届政协委员,济南市第四、第五届政协常务委员,山东省政协第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培生(1926~1990),山东济南人。早年拜老中医元浩威先生为师。1950年参加济南市医务进修学校学习。1952年参加济南市郊四区联合诊所,继调至市郊六区和天桥区联合诊所从事医疗与行政工作。1954年曾被评为济南市郊区联合诊所代表,出席山东省第一届中医代表会议。1958年调山东省立中医院,先后拜王玉符、韦继贤为师。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调至妇科工作。1980年调至保健科工作。历任内科副主任、主任、妇科主任、保健科主任和支部书记。先后被聘为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主要兼职有山东中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山东分会妇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妇科委员会委员等。发表论文10多篇。
肖珙(1921~1998),四川省三台县人,山东医科大学教授。曾就读于燕京大学医学预科,北京协和医院,华西医科大学等校。1948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59年毕业于上海首届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班,并获卫生部颁发的“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银质奖章。后一直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工作。曾任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山东医科大学中医教研室主任。济南市政协委员,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四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医中药学科评审组成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点校出版了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参加编写了《中医学》《内科学》《针灸穴位解剖图谱》英译本等著作30余部,是大型英汉对照《中医文库》副主编。曾用英语为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医学专家讲课,并应邀赴加拿大讲学。他主持的《正常人四季脉象图1131幅分析》获山东省科委科技成果奖,脉象研究获山东医科大学科研成果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吕同杰(1929~2001),男,字汉三,山东临邑人。1958年被选送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后调至山东中医学院附院内科。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内科主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兼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山东分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卫生厅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当选为济南市第八、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1991年被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全国首批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并参加编写《中医经验选编》《中医儿科学》等书。为全省培养中医和西学中人才40余人。1985年山东中医学院授予“从医四十周年荣誉证书”。
张鸣鹤(1928~),男,浙江嘉善人。医院内科风湿免疫科教授、主任医师。195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1961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西医学习中医班。历任山东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兼附属医院内科主任、中国中医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兼山东省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中医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医内科的教学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工作。对风湿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临床经验丰富。主编出版《中医内科学》、撰著《清热解毒法治疗风湿病》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山东省职业道德标兵”“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卫生厅授予他“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专家”,并荣记三等功,2017年荣获“首届全国名中医”称号。
胡遵达(1939~),男,山东临沭人。1965年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同年9月分配至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工作至1999年1月退休,先后任内科副主任、主任。期间援藏2年,在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援非1年,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兰博针灸中心工作;赴上海华山医院进修1年,赴韩国釜山市东义大学中医系讲学1年,赴青海医学院中医系讲学3个月。在内科以诊疗杂病为主,自1978年起专攻泌尿系统疾病临床研究,学术思想力主辨证施治,注重脾肾调理,经方时方并用,临床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著。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5名,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尹常健(1950~),男,山东临朐人。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74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中医系,曾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室主任,山东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现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山东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委,国家自然基金委评委。山东名中医药专家,山东省十大名医、山东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第四批、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继承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曾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出版学术著作2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第二届中国医师奖”“首届感动山东健康卫士”“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先后记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齐元富(1963~),男,汉族,山东寿光人,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导。1980~1988年就读于山东中医学院,获医学学士、硕士学位;1989~1992年就读于上海中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工作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至今。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兼肿瘤科主任。先后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支撑计划2项,省厅级课题8项,获省市级科技奖励7项、国家专利4项,撰写论文11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12部。1999年当选“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07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013年获“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荣誉称号;2016年起享受国务院特贴;兼任山东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山东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是济南市第十一、十二、十三届政协委员,农工党省中医支部主委。(作者为附属医院原内科主任、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