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气好,湘江边上放风筝的人很多。我坐在石凳上,吹着习习凉风,看人们放风筝。
小时候,我也爱放风筝,但那时的风筝没有现在的这么漂亮。那是一种倒“王”字形,加两条长“尾巴”的风筝,70、80年代的朋友一定很熟悉它。它简单、笨拙、色彩单调,但就是这样的风筝,却给我童年的每个春天涂上了多彩的颜色。
做风筝骨架用的竹篾是我和哥哥在后山砍竹子削成的;糊风筝用的“玻璃纸”(一种用于水果保鲜的很薄的白纸)是我们向爸爸苦苦哀求得来的;至于放风筝的线,那可是偷偷拿的妈妈缝衣服的白线。手扎破了,脸抹黑了,风筝终于做好了。我拉着线,拖着风筝一顿跑,它却打着旋儿怎么也飞不上天。哥哥说我笨,他来拖着跑,结果风筝的“尾巴”在石子路上都快拖掉了,还是没有成功。于是,我们“研究”失败的原因。是骨架太重?我们把竹篾片削薄点儿;是“尾巴”太轻?我们把它加长点儿……一阵折腾后,在我们的欢呼声中,风筝才似乎极不情愿地摇摇晃晃地摆上了天。我追着哥哥,催着他快放线,好让我们的风筝超过隔壁家小胖的那只。谁让他在我们的风筝飞不上天的时候朝我们做鬼脸呢?我要让他看看我的风筝有多厉害。哥哥在我的催促下,加紧放着线,然而就在这忙乱中,小线圈掉地上了,我们的风筝便趁机挣脱了控制,真正自由地飞在天空中。哥哥边跑着追风筝,边气急败坏地朝我大吼大叫,我委屈地抹着眼泪,隔壁家小胖在一旁不怀好意地笑……所有这些情景充斥着我儿时那些放风筝的春天。其中有辛劳,有失败,有懊悔,有伤心,而更多的却是喜悦、欢呼、满足和自豪。比起我记忆中的情景,眼前江滩上人们放风筝的画面显得那么平静、波澜不惊,甚至感觉有点沉闷了。
只要有风,这些买来的风筝用不着你费力,它们就会乖乖地飞上天。你也用不着跟谁比高,因为这些制作精良的风筝,飞得都是那么高,那么稳。当然,你更不用担心牵着风筝的线会突然断掉,线轴会不好使用,因为它们是那么专业,完全可以让你打消这些无谓的顾虑。因此,买来风筝,迎风放飞、放线,安静地仰望平稳的风筝,收线,回家,这些就组成了物质丰富时代放风筝的全部。似乎缺少了点什么,到底是什么呢?
“爸爸,哪只风筝是我的呀?”不远处传来的童声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看着那张困惑的小脸,不禁笑了起来。真笨,怎么会连自己的风筝都认不出来呢?但当我仰起头,看到满天的风筝时,我似乎明白了。它们是那么相似,都来自江滩边的小商贩,漂亮、复杂、飞得高、飞得稳,近乎完美。然而,如果你没有为了它而在手上留下过伤疤,没有因为它而流过汗、流过泪或者欢呼雀跃过,你又怎能在这满天摇曳的风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只呢?
有人说,放飞风筝,是在放飞属于自己的梦想。然而,有的人放飞的或许只是风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