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梦 航天情 航天路
——哈工大人话航天(上)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已经成为航天大国。习总书记的指示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果我们国家在“十三五”期间认真谋划,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成航天强国指日可待。哈工大与中国航天有着不解之缘,学校始终坚持立足航天、服务国防的办学特色,为中国航天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我们要始终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加强航天特色,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在未来的航天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虽然和国家那些重大工程相比,我们承担的“飞船故障诊断系统”项目只是载人航天工程中非常小、非常局部的一部分,但是我仍然为自己能够为航天事业尽一点微薄之力、为自己生逢这个时代而感到幸运。我们一代代哈工大人要继续传承航天精神,发扬哈工大航天传统,成长为航天事业的栋梁之才,为我国早日建成航天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故障诊断技术开拓者、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 黄文虎院士
考大学之前我就已经明确了投身科学、服务国防和航天的理想。这不仅是因为那时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尚在起步阶段,急需专业人才,也是因为这个领域集中了几乎各个方面的高精尖技术。1964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哈工大这样一所主要服务于国防和航天事业的高等学府,希望能在这里从事航天工作,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
如今我来哈工大已经50多年了,有幸参与了国家航天发展中许多重要的科技活动,比如应用卫星研究、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参与这些研究让我受到巨大的鼓舞,激励我去为中国航天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也激励我尽己所能地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航天科技的研究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回首过往,我觉得非常荣幸、非常自豪,因为我投身航天事业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我觉得这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
——航天学院首任院长、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 杜善义院士
载人航天工程凝聚了航天人整整10年的心血,是几代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KM6工程”作为载人航天的最大工程,不论是从经费工程量、工程意义还是对国家的贡献上都堪称是最大的项目。当时作为一个拓荒者的队伍承接“KM6工程”项目,是要承担很大风险的,而且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科研工地就是一片荒原,风刮到脸上直起刺。我们是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实力,抱着对国家负责、要为载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态度做这个项目的。搞工程和搞科研完全是两码事。科研是探索,允许失败;而工程只能一次成功。我为“KM6工程”没有耽误我国载人航天进程而感到欣慰,也为自己在其中发挥了一点作用而自豪!
——KM6总工程师 王仲仁教授
从最早仅仅有书本知识,到后来在国内高校中成功发射首颗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再到现在进军绕月编队卫星,哈工大的卫星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这个过程很艰难,由此也能看到我们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缩影。我所经历的30年,正好是中国航天事业突飞猛进大发展的时期,原来很多不可想象的成果都实现了。我们学校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研制卫星,这又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我们在航天类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出了一种新模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航天梦也是中国梦,航天事业的大发展体现了我们国家在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尤其是高技术领域和国防实力方面的飞跃,也证明我们国家强大了。所以我觉得,航天日的设立可以说是中国航天由大变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对实现中国梦,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传播航天文化,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等很有帮助。科技进步没有尽头,人类的深空探测才刚刚开始,中国航天梦需要中国所有的航天人一起努力、共同承担。
——“试验一号”等卫星总设计师 曹喜滨教授
自哈工大博士学位毕业至今,我们的团队一直在不断攻克卫星光通信、小波光学信息处理这两方面的难关。搞科研就要吃得了苦,一路走来,已记不清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正是团队全员辛勤耕耘,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一意搞研究,忠实践行航天梦,才使得今天星地激光通信技术变为可能。
当初我们决定开展卫星光通信技术研究时,曾梦想能够用30年时间实现空间试验,尽管当时估计有可能我们这一代无法实现这一梦想,但我们还是甘当拓荒者和铺路石。如今,我们只用了20年就实现了空间试验的梦想。我们今后的梦想就是建立天地一体化的激光高速信息网络,我们团队将继续为实现这一梦想做无畏的追梦者。
——卫星激光通信研究团队带头人 马晶、谭立英教授
神舟五号升空,那几天,我一直处于极度兴奋之中,从早到晚一遍一遍地看电视。说实话,当时的心理很复杂。既有十分的把握,又有一分担心。我们研制的容错计算机是神舟返回舱的主机,返回舱能否精确地处理数据,准确无误地接收并执行地面指令,就取决于它的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
——载人飞船容错计算机项目负责人 杨孝宗教授
为了完成项目、攻克难关,我们经常连夜奋战,将近1个月的紧张工作,披星戴月,最后连扫地的人都熟悉我们了。大家克服了很多困难,进行了大量计算、反复实验,一次不行,两次,直到成功为止,还好不负众望。看着飞船成功飞向太空,看到我们的工作被社会认同,我们非常高兴和自豪。这个项目不仅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还凝聚了一种团队精神、锻炼了一支队伍。正是由于在这个项目中积累了科研、团队优势,从那以后这个领域中包括卫星、飞船中的许多同类项目都是我们来完成的。
——载人飞船三轴仿真转台项目负责人 王常虹教授
航天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材料科学提出的各种挑战激发了材料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航天带来的挑战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体现在时间进度上的“后墙不倒”、质量技术管理上的“归零”等一项又一项的高标准、严要求。我们肩负的重要职责与使命造就了团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和作风。我们刚刚得到的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火星探测工程正式立项,作为航天材料人,我们将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航天强国做出新的探索和努力。
——航天员出舱用反光镜体项目负责人 武高辉教授
要想十年如一日地做一件事情,任何功利的想法都不能长久地支撑,唯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这也正是每一位航天人身上的航天精神。尽管承担每个项目的过程中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工作时想着实验、吃饭时想着实验,连睡觉时甚至都要想着实验。但当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团队成员齐心协力攻克一项又一项技术难关时,那种喜悦和成就感也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
投身航天就意味着奋斗和付出,个人的身心都融入了这项伟大的事业。这20年来,中国航天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跨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终于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变成了灿烂辉煌的现实。这是何等神圣、何等荣耀、何等壮美的伟业!自己有幸成为中国航天工程队伍中的一员,能够亲身参与和见证这一段壮丽辉煌的历史,是我毕生的荣耀与自豪!”
——新一代磁聚焦霍尔推进技术项目负责人 于达仁教授
模拟失重训练水槽槽体是哈工大承担国家重点工程的又一项杰出作品。我校项目组前前后后一共在测试验收现场工作了10天时间,这10天都是需要连续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项目组就把折叠床搬到现场,盒饭送到现场,和失重水槽最亲密地接触了10天。过程固然辛苦,但大家的斗志非常高,凭着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千方百计克服时间困难和身体上的劳累,没有任何怨言。能为国家的载人航天尽自己的一份力,再苦再累大家也愿意。我们项目组代表学校完成了任务,看到航天员在水槽里圆满完成训练任务,心里非常高兴。
——航天员模拟失重训练水槽槽体工程总指挥 王若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