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勤耕耘,一片丹心育英才———访外国语学院李有华教授
1987年大学毕业,他就开始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至今已执教长达30年。在此期间多次在海外以及全国各地多所名校访问学习。30年教学生涯,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致力于教学和英语翻译工作,用心教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他就是我校外国语学院李有华教授。
李有华,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教授,广西翻译协会理事,曾任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13年,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和教学,曾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5项、校级课题8项,出版专著2项,发表学术论文28篇,曾获广西高等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玉林师范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玉林师范学院示范课一等奖等荣誉。
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科研与教学相长谈起对英语的兴趣来源,李有华教授笑容洋溢地说,“记得是在初中英语课上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老师为人亲和,因而每回上课我也都认真听课,可以说是从一个老师开始喜欢上一门学科!”对于英语,李有华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英语翻译分口译和笔译,李有华教授主要从事笔译工作。他担任了将近10年的玉林市涉外婚姻文书翻译工作,平时也参与外国诗歌等文学性翻译。“我更倾向于应用型翻译,将英语与实践相结合,与教学相结合。”李有华认为,应用型翻译有两点很重要,即对中西方文化要有深刻的理解;对汉语和英语的语言转换、表达要融会贯通。此外,对有关文学人物的翻译也应做到全方位,不仅要从原有文本分析,还应结合目前主流的价值观、分析方法来翻译。
谈起科研工作,李有华教授告诉记者,自己最满意的研究项目是《关于桂东南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的调查分析》。“做科研最重要的是要把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三者结合。”李教授综合教学改革要求,积极响应科研为教学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号召,吸纳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带领学生到景区实地考察。“景区公示语有一些翻译不到位,或语法有误,或词不达意。我作为英语教师,就有责任去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李教授如是说。他表示,科研要与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到实际环境中,利用案例来给学生进行教学,分析讲解,科教结合,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有效运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课堂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是方法与技能的传授。李有华教授重视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会举一反三。教学上,李教授坚持三原则,即“参与性、学理性、创新性”。课堂上除理论讲解,李教授还会从各种翻译文本中找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给出更正确的翻译;并组织学生以PPT形式做Presentation(报告)分析,进而达到延伸课外学习时间,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以及理性思维的目的。“英语文章能从字里行间透析出外国的语言文化,使学生感悟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这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转变思维方式。”李教授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掌握学科方法论,教会学生探究学科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正所谓有“渔”之法,何愁无“鱼”?
畅谈师生关系,共话好老师谈及师生关系,李教授回答道,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才能更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使问题研究得更理性,更深入;同时,为师者的阅历较学生丰富,因而教师也应是一个引领、指导学生的角色,教会学生前瞻性、建设性、本质性的知识。“学生很爱听我的课,尤其是翻译课!”李教授自豪地说。“学生爱听老师的课,是对老师教学工作最好的认可,是比获奖更开心的一件事。”李教授最欣慰的是已毕业的学生回母校总会与他相聚,或打电话来问候,与他分享他们的职业生活、请教专业性问题等。
“现在大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是一大短板,听说能力有待加强。”对于大学生如何学好英语,李教授提出建议,多听、多写、多读、多练;注意积累、背诵经典名篇;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学习等。学生的发展进步、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好老师的悉心指导。李教授认为,一位好老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品德。在专业上潜心钻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教学上精益求精,因材施教;生活中为人师表,言行举止充满正能量。
三十年的教学生涯,李有华教授精心耕耘,带领着莘莘学子遨游在书的海洋里;他三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像蜡烛般燃烧自己,照亮学子!他没有豪言壮语,也不曾惊天动地,却始终坚持在三尺讲台上,培育着一批又一批的社会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