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我们的七五级一班





  我们七五级一班共75名学生,分6个小组,班长徐文焕,辅导员邵长平老师,党支部书记丁兆明。当时我们属于推荐的工农兵大学生,在那个年代的青年人,属于有理想、有思想、有包袱的有志青年,从毕业分配的报志愿来看,绝大多数的同学报的是边疆、农村乡镇,都不愿意留在大城市。那时候,给我们上课的有迟华基、韩成仁、史慕山、刘承才、李克绍、周凤梧、徐国仟、邵冠勇等老师,晚上授课老师到教室里去辅导。由于这批人经历了文革洗礼,对学习如饥似渴,认真刻苦,毕业成绩优良,全部毕业,分配到了全国各地,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文革刚结束,大学师资力量青黄不接。附属医院临床师资,当时留校属大学编制的同学有高思华、宋爱莉、刘家义、董新华、吴修符、杨泰生和我等。附属医院编制的有张世华、朱寿生、朱海洪、叶青等。
  回忆在校的三年,我们经历了唐山大地震,三位开国元首逝世,开门办学等。三年的大学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同学们并不感到遗憾,毕业后还在不断地学习、充实。通过不同形式,有的考取了硕士、博士研究生;有的参加了中医四大经典提高班;有的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等。迄今为止,我所知的同学在教学、科研、临床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高思华博士,后来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宋爱莉被评为全国中医师承指导教师、刘家义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教师;我被评为全国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宋爱莉、刘家义、叶青和我被评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
  60年过去了,母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当想起当年的领导、老师、后勤人员,都历历在目。感谢母校!感谢当年的老师给了我们知识,感谢我们的历届领导给了我们关怀,感谢齐鲁大地的人民培育了我们。(作者为附属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