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重善群而后独处——关于高校学生日租行为之我见


  新学期的第一个周末,不少大学生选择以小团体出游的方式度过,而配备厨具等设施的日租房亦成为周末聚会地的首选。三五人租一间房,买好食材,便可开展一场颇具新鲜感的聚会,这种“日租房party”的走红一时间引发社会各界对大学生日租行为的关注,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笔者认为,大学生应在注重自身“善群”能力发展的前提下正确使用日租房,方为解决之道。
  据笔者了解,“日租房party”仅是大学生日租房的用途之一,而诸如备考、寻求个人自由生活空间等也是不少高校学生选择日租房的理由。与宿舍相比,日租房的突出优势在于“人性化”。大学生渴望一定的个人空间与小群体进行互动,而以宿舍为代表的小型公共空间难以满足上述互动的场所需求,日租房以其私密性与相对便利的服务赢得了学生群体的青睐。再者,大学生的错误归因心理也是日租房备受追捧的内在原因。部分学生往往把事情原因归结于外部,如抱怨宿舍条件差、寝室太吵无法安心学习等,而忽略自身心理素质以及个人能力等内源性因素。过于强调客观外因致使他们在面对集体宿舍种种不便时选择日租行为。再次,部分高校学生缺乏一定的住校经验,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学生宿舍管理也成为日租房爆红的助燃剂。宿舍的某些管理措施如规定熄灯时间、统一床上用具、检查宿舍卫生等,使得部分初入大学的新生感到不适而采取日租行为。
  不可否认,日租房的走红不乏合理性,但它的劣势同样不可忽视。安全隐患便是其一。日租房是居民私房私下出租,业主大多没有租赁许可证,日租经营也没有纳入相关安全保卫部门的管理范围。同时经营者往往疏于对租房个人的资料进行登记,一旦出现问题很难调查取证。日租房人员变换频繁,同一把钥匙在不同的人手中传来传去,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校外居住环境复杂,缺乏必要保障。再者卫生问题突出。日租房多为私人经营,卫生条件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卫生标准与相关部门的监管,隐患重重。
  除此之外,对于高校学生群体而言,日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个人的社交空间,割裂了大学生活与宿舍集体生活间的必然联系,且为不少存在人际关系问题的学生提供了“逃避”的场所。这无疑对大学生个人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的正常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也使得大学生与正常的大学生活脱节,弱化合群意识、合群能力,适应社会节奏的脚步也会随之放缓。
  由此观之,日租房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与市场空间,但亦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就学生群体而言,在既有环境下树立“善群”意识,正视宿舍集体生活,避免宿舍范围内社交脱节,并以此为基点寻求自身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的良性发展是正确对待日租行为的前提。大学阶段有多样的社交场合,宿舍则是其中的基本场所之一,运用良好的“善群”意识构造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继而推广至各类社交,方可从容应对。再者,学生群体重视提高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并将日租房应用于社交等合理用途,选择正规商家,理性租房亦是减少日租房乱象的有效渠道。我们选择宽容对待日租行为,理应为自身权益考虑多重保障。
  大学生树立“善群”意识与正确使用日租房同样离不开高校的支持与配合。如何保障学生权益、引导学生“善群”能力的良性发展是高校解决大学生日租问题的出发点与立足点。高校理应在满足学生共性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合理关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积极促成双方的良性互动,从而为解决日租房乱象创造相对宽松的沟通环境。据媒体报道,浙江大学在紫金港校区开放部分房间供考研学生使用,这既便于学生使用校方资源又促进考研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获得了师生的普遍认可。
  由此观之,学生群体与高校应形成良性互动,共同营造“重善群而后独处”的良好氛围,提倡并践行正确使用日租房,如此方能促进日租房乱象的合理化解决。
(张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