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现代化
二、乡村振兴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
三、教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举措
一、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与农业农村现代化
四、逐渐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
六、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 “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何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特别是农民承包地第二轮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规定,在时间上和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现代化的实现,首先应该是农业现代化。可以预见,在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背景下,城镇居民和农民的界限是模糊的,人们只有职业的不同,居住地的不同,没有身份的差别。
应该说,这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就需要我们从现在开始来考虑如何实现这样一种变革。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一步步去实施,才能如期完成农业现代化目标,从而全面实现现代化。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把“城乡融合”发展或 “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和主线,而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路径。进一步理解,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城乡融合”或“城乡一体化”。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同等的国民待遇,将农村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留有乡愁的乡村小镇。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发展支持力度,结合农村的发展,特别是对“三农”科技教育力度的空前支持和引导,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七大战略之一。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点是振兴产业,通过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生态文明之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或“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农”的短板在哪里?又该如何解决?
1.集约经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产业振兴是农业现代化的第一要务。然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是土地适度规模化 (集约化)经营,这是当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这恐怕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过渡期才能完成,目前可采取多种模式并存的经营方式,如家庭农场,专业公司,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土地适当规模化经营可减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可长期规划土地的改良方案,有利于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有利于相关高等院校的对口帮扶,有利于实现机械化、数字化(农业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智能化,科技化,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从源头上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从总体上增强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应对市场变化的敏感性,提高把握市场规律和应对风险的能力,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的一分子。按照“三权分置”的要求,特别是在我国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流转与合作化经营,使更多农民“离土不离乡”,变为二产、三产“产业工人”,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工作,甚至成立小微企业。乡村没有二三产业的大发展很难实现乡村振兴。沿着“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链条上有很多机会可以利用,小微企业和中小企业互联起来,使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链条由无数小微和中小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链条,规模化地使用现代科技力量实现市场经营,形成市场主体。
2.科技在农业经营中的决定性作用现代农业建设,从一开始就要考虑科技在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路径。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离不开科技支撑,是科技创新驱动的“大”生产。这些科技技术一方面表现在科技产品上,如机械化产品、智能化产品、信息化产品、科学育种产品、安全肥料和农药产品等;另一方面表现在科学的管理和经营策略以及应对各种自然和市场风险的科学判断方面。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充分利用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能有效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农产品安全和质量均一性。科技产品的供给,必须靠需求方的拉动。因此,规模化经营反过来还会拉动农业科技及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农业科技研发部门和企业会以问题为导向精准研发更加有效和价格低廉、适合规模化生产的科技产品,来适应需求者的需要,形成互相拉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如大数据技术、智能化的农业机械,高效低毒农药、环保高效的肥料,科学的栽培技术,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作物品种等。
3.农业服务型科技企业的崛起与人才“反哺”农村建设现代农业,要注重城镇和农村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文化、经济的高度融合,形成农业服务型企业的发展和崛起。在这里,人才是重要的生产力,人的流动很重要。农村的人可自由向城市迁徙,城市的科技人员、创业人员以及其他人员也应该有序地、有条件地向农村迁徙,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体现“融合”的目的;再者,我国有“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可以利用这点,使各种人才“反哺”农村,为农村的全方位发展贡献力量。这里涉及最大的问题是土地政策。土地政策始终是一个敏感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土地政策如何具有新作为,如何深化供给侧改革?这值得深思和研究。
4.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一篇大文章,是实现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助推器和有益补充。乡村旅游必须建立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农村在经历了上千年的相对封闭管理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和人文、自然景观和风俗习惯。要按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各地人文特点,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实现全域旅游。因全国各地资源条件不同,乡村旅游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发挥和挖掘当地各种资源条件,顺势而为;乡村旅游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必大兴土木搞一些人为景点,要自然、生态、文明,创新性地发挥当地的历史、人文、自然等优势;要循序渐进,不断改善,留出足够的后续发展空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要研究本乡村旅游需求侧 (游客)的心理和要求,科学定位。我们必须看到,旅游业的需求方已经或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各省要建立“大旅游”的观念,根据需求侧的变化及预期的提高,加强高标准供给,突出特色,突出生态美丽;全省统一规划,政府有效管理,做好基础建设工作和服务的标准化。发挥政府和民间合力管理和推进的市场功能,让市场在法律、政策、标准等框架内有效运行,行业自行管理,有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拉动农村各方面的消费,增加农民收入和集体的经济积累。
5.逐步改变粮食收储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国家应逐步改变粮食收储方式,除了战备粮等必要的储备外,要逐步实行存粮于市场,存粮于民间;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政府在宏观政策上管理和调控,做好科技服务,做好激励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科学有效的管理,让市场起主导作用,增强社会依法依规自我管控的能力。当然,正像以上所述,政府应通过人大立法的方式,确保粮食安全和必要时的粮食动员能力。
笔者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振兴农村教育是重要一环,将“三农”优先发展和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融合起来。建设现代农业,农村教育也是一个短板。近些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教育出现了可喜变化。但是针对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我国农村教育仍有较大的差距。优质教育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这与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如何做好农村的各类教育,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则比较均衡,相当数量的优质教育资源都建在中小城市甚至农村,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出现高等院校向大城市搬迁之风,这就使得本来不均的优质教育资源变得更加不均,值得我们关注。
1.教育的提升进一步完善农村的社区功能,建立优质的幼儿园,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建立激励机制,让人才,包括“落叶归根”的相关人才,到农村来从事教育工作;允许或鼓励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到农村建立 “分校”,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带到农村;用法律来规范农村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质量逐步与城镇接轨,与现代化的需要接轨。除了幼儿教育和义务教育之外,农村还可因地制宜地举办 “老年学校”或“夜校”,大力发挥村里的本地人才和“落叶归根”的人才,为乡村的人们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改变农村赌博等陋习。
2.高校的协定性服务要继续现行的 “农村第一书记”的高校挂职行动。使第一书记的任务由原来的扶贫适时转移到作为高校与农村的“桥梁”作用上来:了解农民社区对科技、教育的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协议性社区服务机制;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成立不同的 “服务团”,在各个方面对农村社区进行帮扶,使其尽快驶入农业现代化的快车道。
随着农业人口的转移和农民的“非农化”的转变,要逐渐淡化“农民”的身份概念,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城乡居民的一体化待遇,逐步朝着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特别是在社会管理改革方面,要将农村纳入社区化管理,推进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一体化,使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让人们只有从事的职业和居住地的不同,没有身份的差别。笔者认为,这也应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应有之意。
党领导一切。以上的思考和建议是以加强党的领导为前提的。要让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农民生活富裕,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应建立有效机制,做好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保障。地方党委和政府应做好各方面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以问题为导向,根据“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时规划好现代农业的政策导向、科技支撑等大事,对市场实行有效的调节和管控。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个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的村庄或小镇大都有一个积极向上、心里装着群众、真抓实干、一心谋发展的基层党组织。这样的党组织才能获得群众的拥戴。基层党组织的 “班长”至关重要,培养这样既有境界又有真本事的 “班长”是我们乡村振兴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工作,应该有新举措、新思路。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有效的途径。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使党的领导贯穿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过程。要找到目前 “三农”发展的短板,对症下药,精准发力。要在“融合”两个字上下功夫。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读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依靠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用全党的智慧,全民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大政方针已定,关键看落实。我们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以实干和科学的态度,用创新的智慧,将问题逐一解决,使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与全面实现现代化同步,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