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用20年探索上好一门课——于国瑞教授访谈录





  编者按: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于国瑞教授。他是我校第一届真诚奖教基金“忠诚教育奖”获得者,颁奖辞评价他“以上好一门课程为目标,整整探索了20多年”。
  记者:听了很多学生和老师的描述,都认为您是一个十分严谨的老师,能具体谈谈您的严谨吗?
  于国瑞:我觉得,教书育人的关键是教师的言传身教,而“身教”又胜过“言传”。也就是说,学生更加相信自己在教师的行为举止当中所看到的事实,如果教师自己首先做到了,再去讲道理,学生才会接受。倘若,教师自己都没有做好,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学生是不可能认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认真的、投入的,有严格的做事态度,学生也会认真地、积极地配合。可以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学生作业,我是学院闻名的作业多的老师。一门68学时的课,要完成25张左右的作业,每次课上1张,课后1张,自始至终学生都要抓紧时间。因为设计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一次次的实践“练”出来的。为了保证作业的数量和质量,我反对过于密集的排课,力争给学生更多消化理解的时间,并且对每张作业都要进行讲评和指导,质量达不到要求就要重做。有一些教师担心,对学生过于严格了,学评教的分数就会降低。但我的学评教分数,却一直是高的,因为一分努力一分收获,能够学到本事,学生是认可的。
  另一个是写教材,我非常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反对“编”教材。我写过10多本教材,目前还在写。写教材一定要有著书立说的真正意义,我写每一本教材,都是先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可以操作的课题训练上(课堂和课后作业)。经过2至3次的实际教学检验和不断地补充完善,才开始正文的写作。一本教材的写作一般需要2年左右时间,加上实践检验的时间,往往需要4到5年才能完成。当然,检验和写作可以交替进行,写作这本,另一个想法的检验也就开始了,形成了教学与教研的互动。所以,我写的教材大都是实用和好用的,也因此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这样的写作态度和做法,或许就是所说的治学“严谨”吧。
  记者:您在多年的执教过程中有让您印象深刻的学生或事情吗?
  于国瑞: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在2015年,出于宁波市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的需要,我去宁波、杭州和上海三地,采访了我们15名服装专业的毕业生,制作了一部毕业生深度访谈的专题片,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和反响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已经是宁波春芽子服饰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的杜萍萍说:“我现在用的服装画和系列服装设计的本事,就是您教的”;时任宁波太平鸟服饰有限公司女装高级买手的竺科峰说:“在学校的学习,让我经历了抗压能力的磨练,也增加了自信,能够适应现在快节奏的工作状态”;担任上海安正时尚集团女装高级设计师的郑文芳说:“在找工作时,把我 ‘品牌服装设计’课的作业拿给他们看。他们很感兴趣,并让我当场再画一下,最后就聘用了我。”除了这些赞扬的话,还有一些意见反馈,主要是“面料的教学内容太少了。”这些学生所言很坦诚,也很中肯。面料课程还不能适合社会需要是事实,一直受到教学软、硬件条件的制约,已经成为了我们努力改进的目标。
  记者:您在担任系主任和团队负责人期间,主持了多项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项目,请问是什么促使您投入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建设这些省级和市级项目?您觉得这么大投入值得吗?在这过程中您感受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于国瑞:之所以投入精力去申报和建设那些实验室项目,是因为当时我们的教学条件不能满足需求,尤其是办学的硬件条件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实验室里只有一些缝纫机;专业教室里只有老旧的黑板和建工学院淘汰的桌椅。那么,要想开阔学生眼界,提升专业教学质量,在缺乏专业设备的实验室和没有多媒体的教室,怎么可能做到呢?争取项目资金的支持是一条很好的途径,从校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市级纺织服装教学基地项目、省财政品牌服装设计实验室项目、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的建设,我们一路走来,极大地改善了实验室、专业教室和学生作品展示的硬件条件,同时软件建设也得到了快速提升。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一跃成为宁波市特色专业,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在全省或全国的广告大赛、服装大赛、摄影大赛,专利发明、科研项目、论文发表等方面遍地开花并结出硕果。
  这样的投入肯定是值得的,教师们在建设中得到了成长,从什么是“项目建设”都弄不清,已经变成了什么都想做和什么都能做。尽管我们目前与国内同类专业的发展还有差距,但已经变得更加自信和从容。
  至于感受和收获,最大的感受就是:专业发展要有自己的想法、目标和规划,等不来,要不到,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建设,去发展。最大的收获就是:收获了教师们的尊重和信赖,收获了学生们的微笑和自信,也收获了自己的踏实和欣慰。
  记者:您是怎样认识教学工作的,从教20余年,您为什么能对教学保有激情而无倦怠?您在教学领域对青年教师有什么样的建议与忠告?
  于国瑞:“真情投入,快乐教学”,这是我从教20余年的心得体会。我很珍惜也很享受,当你按照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想法进行教学时,学生学有所得之后的那种有些得意又有些钦佩的神情。这也成为了促使我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在教学改革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真正含义,学生常常成为我的良师益友,让我去思考,让我去改进。
  对于青年教师的建议是:首先,要对教学存有敬畏感。教学是教师的职责和本职工作,对上课对教学要有敬畏之心,才会认真对待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不能误人子弟;其次,要想方设法站稳讲台。课前要认真备课,要把教学所需要的一切准备充分。既要了解教学的内容,要不断更新和吸纳最新的前沿的知识要点,还要了解所教学生的能力现状和学习状态,多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和认知事物的过程考虑问题,要采取各种灵活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后,要将教学与教科研并轨。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当下高校教师不可回避的工作内容。最好的做法就是,适当地调整自己的教科研方向,将教学内容与教科研并轨,形成合力相互促进同步发展。
  记者:您能用几句凝练的话概括一下您的教学生涯吗?
  于国瑞:也只能说几句心得,总的体会就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教师的工作只是一支潜力股,教师的价值,总是体现在学生的未来。
  教师或许记不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但学生或许会永远记住老师。或许会记住老师对他的帮助,或许会记住老师对他的影响,或许会记住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儿,或许会记住老师做过的一件事情。(学生记者 文梦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