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发出中国声音 贡献上财智慧“自贸区卓越指数”指标体系发布会在校举行













  3月17日,由上海财经大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上海发展研究院、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承办的“自贸区卓越指数”指标体系发布会在上海财经大学行政楼一楼报告厅举行,本次发布会得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
  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陆方舟,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蒋传海,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陈信元,南开大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中心主任佟家栋,华东师范大学经管学部副主任殷德生,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郑海鳌,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副主任任晓波,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崔凡,天津市自由贸易区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恩专,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毛艳华,华东政法大学自贸区法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贺小勇,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局局长聂和平,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协同开放局局长龙秀娟,各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和学者,《经济日报》、新华社上海分社、《解放日报》、上海电视台等媒体记者,上海财经大学各职能部门和学院(所、部)的部分师生代表汇聚一堂,共襄盛会。
  发布会开幕式由陈信元主持。他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对与会领导和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党的十九大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出了战略部署,其中包括提出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这为自由贸易试验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现在已有11个自由贸易区,还要探索自由贸易港区,在此背景下举办“自贸区卓越指数”指标体系发布会,对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自由贸易区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以及在世界自由贸易区评价和引领发展中心发挥建设性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蒋传海为开幕会致辞。他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探索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先行者,将继续引领中国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也必将对国家自贸试验区的整体格局与制度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力。自11个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到探索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始终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全程参与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的任务和自由贸易港的探索发展,在决策咨询、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性的成效,标志性的成果也层出不穷。“自贸区卓越指数”指标体系的设计研究和发布,也旨在积极响应世界自由贸易区组织推出的未来自贸区的计划,在国际多个规则的制定上发出中国的声音,为提出既能够反映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普适性的自贸区评价指标体系,贡献中国的智慧。研究成果已得到上海市政府和管委会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陆方舟为开幕式致辞。他指出,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四年多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坚持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把防范风险作为重要底线,在建立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贸易制度体系、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一百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得到复制和推广。同时应充分认识到与国际一流的自贸区相比,还存在短板和不足。“自贸区卓越指数”指标体系的发布,对全面开展国际对标,进一步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一是有利于更好地参与国际最高标准的制定;二是有利于率先形成自贸区版的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三是有利于更好地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的系统集成。
  会上,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发布“自贸区卓越指数”指标体系。赵晓雷从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指标的一些解释、权重设置、计量评估系统的展示等五个方面介绍了“自贸区卓越指数”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应用。指标体系设计的第一个依据是顺应了国际自由贸易区发展趋势及中国高质量发展需求;第二个依据是国际权威指标体系,参照了世界自由贸易区组织的“未来自贸区计划”;第三个依据是指标体系设计注重国际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关于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维度:营商便利维度、经济贡献维度、创新维度和可持续性维度。这四个维度下分别有3个一级指标,强调自贸区的功能性,在每个一级指标下有相对应的2-3个二级指标,在每个二级指标下有2-3个指标度量。具体来说,营商便利指数维度,有3个一级指标,分别是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法制保障。投资便利化下有3个二级指标,贸易便利化有2个二级指标,法制保障有2个二级指标。经济贡献指数、创新指数、可持续性指数分别都有 3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有2-3个二级指标。关于指标的一些解释,例如营商便利指数,主要是指口岸通关时间。口岸通关时间是衡量跨境贸易便利化最重要的客观指标之一,缩短口岸通关时间,对于促进跨境贸易、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起着重要作用。权重设置方面,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客观赋值法和主观赋值法。参考国际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特别是营商环境指数和全球贸易促进指数对评估指标体系权重设置的做法,本课题对“自贸区卓越指数”四个维度、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参量化数据采用等权法进行权数的分配,即各个量化数据的权重为1/n(n该指标下参量化数据的个数)。目前在基础性的设置上面,考虑用平均权重设置。对绩效指标体系做参量化处理以后,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评估模型与其他计量工具,对其进行客观评估。软件系统已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课题组准备在今年9月份运用该系统对成立五周年的上海自贸试验区进行评估对比,找出处于最高标准的制度创新和差距。
  指数发布结束后,举办了未来自贸区发展高峰论坛。论坛由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靳玉英主持,各专家就未来自贸区的发展纷纷建言献策。佟家栋、崔凡、刘恩专、毛艳华、贺小勇分别作了题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深化与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思考”“论大国自贸港的集聚效应与虹吸效应”“探索建设京津冀自由贸易港”“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与自贸试验区的使命”“全面开放新格局与自贸区的深化”的精彩报告。
  佟家栋认为自贸试验区设立的创新主要基于尝试解决改革开放40年来没有解决的市场经济转型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问题。他建议,未来应加强顶层设计,将海关特殊监管区作为自由贸易港区,将非海关特殊监管区作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深化改革试验区;设置两个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负面清单、中国自由贸易港区负面清单;对深化改革试验区奉行:先经济市场化,后贸易自由化;对自由贸易港区要奉行:先贸易自由化,倒逼经济市场化。
  崔凡认为中国建设自由贸易港是迎接未来区域价值链竞争的关键举措,自由贸易港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的集聚,应该成为以中国为中心的价值链的核心节点,建设自贸港要防止虹吸效应产生的不利影响。他建议,不强调转口型自贸港和腹地型自贸港的区分,加大人才移民与外籍人才所得税优惠力度。探索自由贸易协定的进一步改革,在强化平台责任的基础上允许境外居民企业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产品,利用关检合并以及全国通关一体化的契机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刘恩专从京津冀自由贸易港设立的需求、条件和突破三方面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建立京津冀自由贸易港是加速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需要,建立京津冀自由贸易港的条件也很充分。他提出,京津冀自由贸易港要实现几个突破:自由贸易港政策的关键,是“境内关外”机制下的“一线”充分放开;要大力度深化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实现京津冀区域通关通检一体化;京津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要实现通关“五不”(不申报、不征税、不查验、不统计、不设账册);要协调口岸间退税机制问题;要处理好区域贸易开放带来的不同城市间的利益协同问题。
  毛艳华认为,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包括:推进贸易强国建设;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自贸试验区的新使命在于,深化管理体制创新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全面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深化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与改革创新;对标国际典型自由港,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区;探索有利于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的创新环境;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等压力测试事项。
  贺小勇从法律角度对自贸区对接国际贸易投资规则、负面清单的立法问题、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立法问题三方面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中国应坚持全面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坚持沿海开放与内陆延边开放更好结合;坚持制造领域开放与服务领域开放更好结合;坚持向发达国家开放与向发展中国家更好结合;坚持多边开放与区域开放更好结合。建设对外开放新格局,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贸易强国建设;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为期半天的会议,议程密集有序,讨论深入充分,受到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本次发布会是学、政、研界深入交流的良好平台。“自贸区卓越指数”指标体系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必将在世界自由贸易区评价系统设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既有利于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发展,对标最高国际标准,又可使世界自由贸易区“自贸区卓越指数”更具有国际普适性。论坛在总结分析各地自贸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提出新问题,迸发新思路,将为我国自贸试验区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30多家媒体对未来自贸区发展高峰论坛进行报道。 (陈仁丽 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