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生日的“告白”


  夜幕降临,你是否会梦见百步梯那里匆匆的脚步?还有图书馆静谧的书香?
  有人喜欢经管学院旁边那棵青涩可人的橘子树,但是更向往西北傲视风沙的胡杨!有人喜欢桂花广场的阵阵芬芳的木犀,还有知楼旁的樱花,娇艳美丽……告白,从遇见你开始!心旷神怡修炼之地:旷怡楼学校的建筑多分布在三座山头之上,这片小丘陵也有令人心旷神怡的地方。心旷神怡之地,是天境?是蝴蝶谷?是苍山洱海?否!当考研学子踏入旷怡楼大门,便进入了书的精神的世界,沉浸在考研梦想里。每天早上七八点,许多学生拿着书本和吃剩的早饭,开始新的重复的一天。在这栋楼里,没有外界的纷扰,没有喧嚣,只有书声和笔声。
  2014级新闻班的殷涛是优秀毕业生他常在旷怡楼修炼,从没有多少拘束的闲散世界跑到有点与世隔绝的旷怡楼,这其间的落差还是很大的。在殷涛的形容下,旷怡楼就像是一座没有老师监管的高中,“我刚到复习的阶梯教室时,就被门上贴的各种标语给震住了,安静的教室给我一种压抑的感觉。过惯了舒服的生活,再回到紧张的学习中,不适应的感觉也就油然而生。”殷涛回忆说。踏进旷怡楼,就开始了一段考研路,如他所说:与世隔绝。与世隔绝不就是心旷神怡之地?心旷神怡之地,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地方,让人明白自己的处境和目标。
  殷涛在他寝室里的衣柜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如果总有人会成功,那为什么不会是我。在他看来:每个优秀的人都会经历一个普通的阶段,所以普通人才会努力的变优秀。
  旷怡楼是师院唯一有观光电梯的教学楼,乘电梯直八楼可以望见浩浩的大渡河。楼的一边是武汉大学西迁纪念碑,高大的笔直的,矗立在旁边默默守候着大家。每天七点丁行琴就准时来到旷怡楼学习,直到晚10点多才离开。这样的生活自然会疲倦,“我累的时候、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会看看那个纪念碑,它是我的梦想,那里寄托着我在武汉大学学习时的美好的回忆”丁行琴说。墨香四溢秘密之地:书法工作室南校区旷怡楼所在的山头,还有一个秘密之地那就是文新学院书法工作室。弘毅楼作为我们学校标志性建筑物,进入正校门便可以看见,倒是少人知道里面还有这样一间教室。
  工作室有两张书法大桌子,毛毡不知换掉了多少次,斑斑点点的墨迹似乎有很多人都来抚摸过。“吾学书三年有余,感其艰辛,亦有所获,归根结底,唯苦功二字。今阅古人圣贤之著作,睹信函手札之寸纸,手难追,笔难摹。吾于世间,若沧海之一粟,遂以东坡之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为警钟,时刻鸣响,不敢懈怠。”萧亦坤一文表达他的书法学习中所获得的精神价值内涵。从他的话语中也不难看出在这里多数时候是他一人默默的写着,他的墨盘已经积累了厚厚的凝固的墨渣,甚至粘在毛毡上取不下来了。墙壁边堆满了书法日课作品,那两摞最高的达到半米多高的是他接近3年所写的。萧亦坤是13级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跨学院跨专业考研,在这里留存了大学深刻的记忆。他指着那堆写满字的毛边纸:“这就是时间,每一笔都是梦想的刻刀,深深嵌入命运的金石!”16生科的邓银涛说:“萧师兄,可以说是我的半个老师,我从大一就在跟随萧师兄学习书法,不仅是书法上的老师,平常也教我许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萧亦坤每日8点在弘毅楼开始学习,晚上8点离开,连寒暑假也不列外,问及问题,他任然一边写字,一边回答记者问,笔不离手。永不闭幕青春剧场:桂花广场舞台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晚会迎新晚会就在行知楼前的桂花广场举行。每一年10月的一天晚上,桂花广场灯火阑珊,音乐和歌声同桂花的香味一起萦绕校园,舞蹈也绽开了青春的花朵。然而政法学院2014级的学生山娟是这个舞台上的“另类”。“我们每天早上都会站在桂花广场的舞台上大声地练习演讲,有一些人会为我们鼓掌,但更多的是在看笑话,但我觉得都没有什么,自己开心就好了。”
  但是山娟曾经却是一个言语并不丰富的内向女生。“还记得有一次在台上只记得演讲的题目和自己的名字,其余的都一片空白,在台上呆呆的站了很久,下来的时候直接就哭了。现在想来也是可笑啊!”没有这样的经历她也不会建立和着舞台的关系。缘分的初始,注定了这是她走向人生舞台的重要地标。
  “没有这个舞台,我们可以给自己创造一个舞台。”在两次失败的创业之后,她终于在17年十月份成功创办了聚新星文化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培养婚礼主持人的机构。
  “做事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做人充满信心,笑看失败!这就是我在舞台上所学到的!”清净无扰工作场地:团办和实验楼寝室所在地百果苑是再平常不过了,似乎没有什么可写的。不过,百果苑五幢前的山坡上的有幢小楼,其二楼就是团委办公室,李志冰在这里做了近四年的工作。郁郁葱葱的树把它湮没着,不听人说,绝对不知道上面是做什么的。而最后,他大四实习地点,选择了这里。四年的迎新晚会,他从没有站在舞台的正面看过迎新晚会,在这里,在舞台背后,他忙着策划、组织、催场、协调,但他从未遗憾。
  “我这四年,因学习与工作的冲突没有请过假,这就是我工作了近4年的地方教会我的东西———效率。”团办教会了他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自己的效率。“问题都是自己解决的,不能为了一个就放弃另一个,参加学生工作的愿望就是为提高自己。”
  团委办公室,在那个山坡树林里,而李志冰在这里近四年,不曾放弃。就像团办旁边的老树,深深扎根在泥土里,吸取养分,如今长得高过那小楼。
  另外还有一个工作场地:生科实验楼,这几乎也只有生科的人知道,在行知楼的侧面。朴素、无华、设施简单装修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
  王豪吉大学期间生了场大病,险些丢了生命。后来留下后遗症,一直在这生科实验室做着实验。在大三的时候担任“土壤污染修复”科研组组长,大三也发表了不少论文,由于长期在实验室做实验,他获得了很多科研上的成就,后来还申请了一个省级创新创业课题,并参加四川省生物与环境科技创新等专业上的研究比赛。
  “做实验是枯燥无味的,一个实验都必须按照步骤,一丝不苟的进行,一个地方也不能错,一做说不定就是半天。”“我的故事就是和那些仪器发生的……”是的,一个安静的实验室,容人思考,平心静气继续自己的工作。放松身心的自由天地:星期Bar经管学院古香古色,一堆绿色围着一间黄顶的漆红了的柱子的小房子,淡黑的玻璃隐约透着酒的香味。
  在旅游学院内,有一处名为星期Bar的小酒吧,走进去就看见墙上贴着许多极具个性的标语和海报,优质的服务让它曾广受师生们的喜爱。星期Bar的创始人是旅游学院2014级的郭佳鑫。
  “我开星期Bar的初衷是为了赚钱,解决自己大学四年的学费。”“慢慢的,我的目标又变了,我想为师院的同学们创造一个可以近距离交流的地方,同时也为自己创造快乐,也就不在意那些钱呢,现在除掉补助我们自己都掏了不少钱。”如今,他自己也即将毕业,星期Bar也不再开办了,但是他一样自己开办这个小酒吧的理念能够留在乐师。他认为,学校应该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地方供学生们举办活动,而这又是很多大学所缺失的。
  现在酒吧没有开放了,一直荒在那里,里面的音乐设备也搬到武珈山的民谣馆了……乐山这个地方,万年峨眉、千年大佛、百年沫若,名人名山名佛齐聚一地,用沫若取名的甚多。他们是优秀毕业生,充满希望的梦想,带着记忆即将离开。校园里每处建筑的名字,都有个特殊的寓意,合起来就成了:大学有鸿儒之士,弘毅为纲,自强为器,砥砺心志,得行知之理,明知行合一之道,则一言而已:宁静而致远矣。
  校园的物象斑驳了光阴,时间太过匆忙,美景美物虽让我们心生停留的欲望,但时代的发展推动着我们,让我们无法停留。当草地上的风儿轻轻拂过银杏枝头,但愿为谁停留下脚步。而在校的每个人都有拥抱云彩的权利,拥有难忘的记忆,40年乐师发展进步,乐师人在风雨中日夜兼程,一届一届学子传递自己的梦,传递热爱与坚守的信仰。校园里的每一棵树、一块石头、一个坐标、一个建筑……都承载着自己的历史,也牵盼着那些记忆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