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的荆棘之路
当有人问薛宝钗是何许人也时,当有人说“生于安乐,死于忧患”时,当汉语文学专业都只有寥寥无几的学生在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你会对这种现象有怎样的理解?那曾经鼎盛的中国古典文学已经没有昔时辉煌,它渐渐地被现代“摩登”文学所掩盖,悄悄地失去了读者。
记得在我校的阳光人文讲坛上,武汉大学葛教授曾经对这个话题做了详细地分析:古典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言不达义,无论你有多高的文学积累与修养,无论你用多少话语去翻译,都不能完全地将古典文学诠释出来。换而言之,古典文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大家也许会觉得好笑,既然是那样,古典文学还有什么阅读价值?其实不然,文言文具有简洁省净的特点,在没有造纸术的时期,你知道一个人一生读的作品有多少吗?毫不夸张地说,那至少要用马车来计算!假如语言不够简练,古人阅读书籍就会耗费巨大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有时我会觉得这是个巧合,恰巧由于这种工具的限制,让古人不得不将语言变得那样简洁,古人追求含蕴丰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当然这也是文学经典远离我们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相隔年代久远,文字释义上的冲突让当代人很难读懂,再加上古人的言简意赅,今天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很难真切地去欣赏古人的艺术。再者,从文革时的除‘四旧’说起,那是古典文学的一场浩劫,从那以后真正精通古典文学的人就少之又少了,没了那批人的传道授业解惑,文化传承也就开始出现断层。时下很多编者对于古文的翻译错误百出,这怎么能让读者对它产生兴趣呢?加之,流传下来的作品大都是“士大夫”阶层的“夫子之道”,与老百姓的距离相隔甚远,而生活在快节奏时代中的人们更愿意用短暂的闲暇时间欣赏一些较为轻松、直观的作品。
是不是因其过于繁琐就把这先人留下的遗产给抛弃呢?当然不行!北大中文系葛晓英教授说过:“现在韩国有些宾馆门窗上都挂着中国的古代字画,日本民间还有不少自发组成的唐诗朗诵会等组织,而我们自己却不把它当回事,将它看做掉书袋。要知道古典文学作品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境界,那种爱国思想在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确实,作为一种知识传承的需要,品读古典文学也是一种熏陶情操、净化灵魂的方式。北京联合大学的杜剑锋老师更是激动而无奈地说:“提起这件事,我都快声泪俱下了。古典文学作品负载着华夏5000年的文明,身为华夏儿女,只有把它发扬光大,才不辱使命,那可是我们的‘根’呀!”这些大师并不是要求每个人去研究古典文学的价值,但略懂一二在他们看来是必要的。当然,鲜有人敢拍着胸脯说能够将文学经典完全看透,不过在这含蕴丰厚的艺术境界中能略知一二也是受益匪浅的。所以从爱国精神、文化传承,自身修养,为人处事等方面来看,古典文学我们不能将它抛弃!
不可否认,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并不适合我们完全照搬。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譬如《金刚经》中的诸多思想并不太适合当代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文中多次强调,欲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必须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长寿者相,也就是说要将天地万物都看做一个样。仔细想来,万物都一样,无大小粗细之分,那人们的生活就不会这么多姿多彩了。不过其中的“不要太过于执着于某件事物上”等观点却是有一定的借鉴性的。总之,学习古典文学并不代表盲目地去完全吸收古典文学中的思想,古代文学经典的前景,其实还是光明的。
为了普及古典文学,北京大学与南怀瑾先生共同编写了《中国古诗文丛书》;面对现代人喜欢更直观地接受古典文学的现实,央视等单位联合录制了150集的《中华文明之光》;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在世界读书日策划了一场全院师生同读 《论语》的活动,而且在大学四年内还特别给院内学生推荐几十本古典文学作品阅读。我想,这个社会中还是有很多珍惜古典文学,希望将它传承下去的人们,在这些人的努力下,作为华夏灵魂的古典文学一定会重新被世人重视。
不是说距离能产生美感吗?我希望这种距离能让我们更加重视古典文学的价值,相信有一天我们不再问还有多少人在读古典文学,而是寻找还有多少人不懂古典文学。(工设081班 尚寒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