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曾发出这样的疑问: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活着?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活着,是为了呼吸———争一口气,出一口气;有的说活着,是为了正义、爱情、事业……还有的人说,我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
余华在《活着》里阐述了一个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他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书中主人公原本是一位富家少年,噩运却接二连三地降临在他身上,让他倾家荡产,父母妻儿相继离世,就连他的小外孙也没逃得过命运的捉弄,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形影相吊。他还会继续坚强地活下去吗?在书中他不仅摆脱了痛苦和孤寂,而且还整天与老黄牛相伴在田间,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快活自在。
这样说来就让人明白了一点点,原来苦难并不会使一个人丧失活下去的决心,人活着就是为了要学会承受苦难,在苦难中捕捉幸福。
还记得高一的时候,接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开始被他的文字深深感动。史铁生,这位用灵魂写作的作家,在他最狂妄的年龄,失去了他宝贵的双腿,他曾经失魂落魄,摇着轮椅与地坛相伴,想着关于死和生的问题……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剩下的是怎样活着和为什么要活着的问题了。他说:活着只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我们得干些事。
这件事就是使活着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正如一场球赛,你无论是输了还是赢了,只要着重你的过程,你满怀激情地参与过程,生龙活虎,不屈不折地投入了过程,你在这一过程的每一分钟里都是快乐的,胜负毕竟太短暂,过程却很长久,你干吗不去得那长久的快乐呢?
这样说来我又明白了一点,活着并不单单是为了什么,活着只是一个过程,一个要我们投入激情和幸福的过程。前一段日子有记者采访一个艾滋病村。记者们发现村民的日常生活与常人无异,除了他们身体上的不适。他们似乎已经看淡了所面临的那个令人发悚的结果,照样盖房子,送小孩上学,从他们回答记者问题时流露出的微笑,我看到了一个个不屈不挠的生命,同时也明白了:活着的事,我们只需着重过程,结果大可忽略不计。(07营销 欧阳学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