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从“大师”辞世说开去


  从2009年7月11日,到2009年的10月31日,在这短短的100多天的时间里,我们相继失去了四位大师级的科学家,他们分别是季羡林、任继愈、贝时璋、钱学森。我们缅怀他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大师们辞世的深切哀悼,更传递着人们对四位大师的无限追慕。
  我们不仅要问,人们为什么要对这几位老人的辞世表现出如此的哀痛?我以为,就是这几位老人作为学术界的一代宗师,他们的辞世,对于学术界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损失;几位大师虽然辞世,却辞不去人们对他们的无限崇敬。
  前几天浏览平面媒体,无意中发现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当今学术生态下想看到“大师”几乎没有可能,单从文章的题目上看就很吸引人们的眼球。文中概括地回顾了季老的坎坷经历,为人、为学都有足以传世之处。他的安贫乐道、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让人称道。就在他时任北大副校长的时候,还发生了被新生及其家长当成“老工友”而为他们守行李的故事,更为“永远的大师”平添了一段传奇。
  季老做学问的精神,源于“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为学信条,这应该是几位大师级学者的共同特征,他们或者有在国内知名学府深造的过程,或者有国外留学的坎坷经历;从做学问的角度,学贯中西,厚积而薄发,才做到了学问精湛、朴厚为人、深情爱国、志存高远,成为一代宗师。
  时至今日,我国已经创造了为世界所瞩目的奇迹,应该是大师辈出的时代,为什么会有人担心难觅大师的身影呢?仔细思索之后你会发现,当今的教育确实存在极其严重的问题,做学问的信条似乎已经被严重扭曲,各种粗制滥造和学术抄袭、剽窃,时不时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人,大有逐渐向“高端”人物过渡的现象,什么“校长”、“院长”、“院士”、“著名教授”、“市长”等等,不乏其人。细想起来,近些年来学术浮躁现象比较明显,强调学历掩盖了对能力的要求,而且一些学历教育又充满着“官污染”,在这种学术背景下想要看到灿若繁星般的大师,真的有些勉为其难了。
  好在我们国家终于认识到了这种学术浮躁的倾向,并且采取了必要的手段加以扼制。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学术不端的7种情况,分别是: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针对这些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切实措施,相信会有效地扼制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为塑造一代又一代的大师奠定基础。
  一个人有多大胸襟,才会有多大成就。要想有学问,就必须真学、真问。所谓学问,就是系统的知识。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正像中国青年报文章所说,一个真正的学人,只有避开浮躁和流俗,秉承前代大师的精气神,在坎坷中前行,在磨砺中坚持,在学问精深的同时坚守为人之道,也许慢慢的,他就成了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