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在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留影
受益于海大和国家留学基金委 “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究项目”的资助,2009年9月6日,历经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我来到了这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美国。说陌生,是因为确是我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说熟悉,由于我本科学习英语专业后研修国际关系,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对象无一不与美国相关。
所以来到美国,全然没有早年留学人员所经历的“文化冲击”,甚至当我驻足于波士顿街头环顾四方的时候,我曾经迷惑,我是在美国吗?甚至看到唐人街的海鲜酒楼,有种站在青岛闽江路的感觉。当然,我所在的学校位于美国的“农村”,座落于Amherst小镇上的马萨诸塞大学,只有在这里,我才感觉到与中国的不同。小镇整个就是一片森林,错落有致的town鄄house也是建立在树林之中,经常看见悠然自乐的小松鼠和嬉戏的野鸭等。
在最初的这些感性认识之后,我开始了在美国的主业———研修。这个学期我选修了两门课,一门是博士生的“国际制度”研讨班,一门是本科生的“公共政策中有争议的议题”。对美国的课堂气氛和授课方式虽早有耳闻,但“绝知此事要躬行”之后,还是给我留下了不少深刻的印象。
早就知道在美国读博士一学期选修两三门课就会非常的难以应付,我所修的“国际制度”研讨班,即是纯粹的semi鄄nar。授课老师是我以前就读过她很多著作的老者,所以也是冲着她是“大牛”所以选了她的课。这个课虽然每周一次,两个半小时中间不休息。但是每周都会有很多的阅读材料,多达二三百页,班上十名学生,其中七个美国人,中国、印度、土耳其各一。这么多的阅读材料,甚至美国同学也感到很难应付,更不用说我这样的“老外”了。每周上课之前老师会将下周要讨论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同学,阅读材料在学期开始的大纲上已经列出。上课的时候老师只是协调、引导的作用,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是课堂的主导。所以上课之前绝对需要将所有的阅读材料读完,否则就会不知别人所云,自己也无法言语。
相对于研究生的课,本科生们要幸福得多,至少没那么多阅读材料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我所修的“公共政策中有争议的议题”是我所在的政治系系主任主讲,内容涵盖美国社会中不同的公共政策领域以及这些政策领域中各种有争议的问题。由于美国是一个“大拼盘”,各色人种以及持各种观点的人都有,所以上课伊始老师就强调,本课所讨论的问题大都有争议性,所以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语言或者人身攻击。每周三次课,每次70分钟。其中一次是教授讲解为主、一次纪录片赏析与讨论、一次是分组由助教组织讨论。选课的学生数量即使在中国也算得上是大课,达200多人。教授讲解的时候更为注重向学生发问,激发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这里的学生大都比较活跃,经常是举手但由于时间限制而没有发言的机会。纪录片赏析与讨论课上,老师从新闻媒体精选或者直接购买不同议题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播放(部分是指定学生课后观看),然后进行讨论。由于大课上发言机会不多,所以第三次课就将同学分为7个小组,每组30人左右,由助教协助组织讨论,以让学生充分将自己的观点得以表达。
通过参与这些课堂以及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我感觉美国学生比较活跃是有原因的,这是两方面努力和互动的结果。在大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知识“灌输”是不可取的,应注意并运用有效输入以引导,启发,促进学生参与的兴趣,学习的欲望和激情。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才是更重要的。这也是我曾经和学生说过的我的教学理念是“我今天在教你们,是为了让你们明天不需要我”,让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讨论,敢于表达和辩护自己即使被别人看来是“愚蠢的”观点,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有逻辑地组织观点并清楚地表达的能力是必需的。课堂教学是双向的,动态的交流,课堂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场所,学生要尽可能多的参与实际交际和训练中,充分体现其在学习中的实践主体作用。
(孙凯,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讲师,2009-2010学年赴美国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