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气象 □宋达疆 湘雅医院
德艺双馨湘雅人
走进湘雅医院门诊大厅,迎面墙上镶着两封书信,那是1952年毛主席介绍亲友到湘雅医院治病的亲笔信。其中一封信是这样写的:“可到长沙湘雅医院诊治,如湘雅诊不好,北京也就诊不好了。”毛主席对湘雅医院评价如此之高是有原因的。还是在湘雅建院初期的某一年,湖南农村闹痢疾,当时的湘雅医学院院长颜福庆,用西医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患者很快好了,一下子颜福庆的美名传播开了。一个瓢泼大雨的晚上,突然一个年轻人背着身患痢疾的妻子闯进了门诊。这年轻人高高的个儿,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进门的时候夫妻二人全身都淋得湿漉漉的,女的更是脸色惨白,身患痢疾,又受大雨风寒,这时的她生命危在旦夕。颜院长见状,急忙对她进行抢救。在颜院长的精心治疗下,病人日见好转,她的丈夫和家属都非常高兴,颜院长看到患者转危为安,身为医者的他也非常高兴,并且免了病人所有的医疗费用。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毛主席在北京宴请全国知识界知名人士。宴席上,主席特地点名颜福庆,请他坐到自己的右边。酒酣时,主席饶有兴致地谈及当年他背夫人杨开慧求医的往事。也许是颜院长救治过的病人太多,故而一时想不起来,经主席再三提醒,才依稀记起这淡忘了的一幕。
作为湘雅首任校长的颜福庆用自己的言行谱写了德艺双馨的湘雅精神。这种精神在百年湘雅的壮大中不断发扬光大。在今天已成为中南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
在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那段日子里,在抗震救灾分外忙碌的成都市三医院里,人们记住了一位医学教授。他就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外科主任,著名骨科专家、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抗震救灾医疗队一队队长李康华教授,他是湖南省所有入川医疗救援队员中最年长的一位。在入川的14个昼夜里,李主任坚守在手术台上,不分昼夜地为从各个灾区送来的危重伤员连续做了60多个骨科手术。可是,谁能想到,这位国内外鼎鼎有名的骨科专家,是在身患糖尿病的情况下,一边每日给自己注射胰岛素,一边坚持为不断增多的骨科伤员施行手术抢救。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是李主任多年坚守的信条,这也是中南大学所有参与救灾工作人员所共同追求的目标。李主任在成都重症伤员救援点完成的第一台手术,让所有在场人员深深感受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全力救援的决心和能力。患者是一个才从废墟中救出的10岁小朋友,他柔嫩的双腿经受了长时间的暴力碾压,截肢的风险性极高。他还不知道在地震中父母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手术同意书上只有医院的盖章,一个家属的签字都没有。上了手术台他显得异常安静,手里紧紧地握着志愿者送他的玩具娃娃。一双大眼睛无助地看着李主任,“爷爷,爷爷,我还能走路吗?我还能上学吗?”李主任强忍住眼角的泪水,温和而坚定地说:“孩子,你一定要坚强,爷爷一定能让你站起来,一定让你能上学!”这一天已经连续做了三台大手术的他不顾身心疲惫,又转身默默为自己注上一针早已准备好的胰岛素,再一次走上了手术台。手术终于完成了,小朋友的双腿终于保住了。当李主任仔细为他包扎双腿伤口的时候,窗外的天边已露出鱼肚白。
后来李主任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争分夺秒,抢救更多伤员的生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们的行动真正彰显着医者救死扶伤的精神,他们的行动真正告诉我们,他们是“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口号的坚决执行者。
美哉我少年之中南,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南之湘雅,与地同厚!
我自豪,我是中南人;我发奋,我要做德艺双馨的湘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