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逸夫科学馆前,卖百年纪念书籍的摊位,志愿者学生向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太太介绍书籍,称她为“老师”。老太太说:“不要叫我老师,叫我师姐。”志愿者同学一愣,又含羞又尴尬。几个老太太同时笑了。众人也暗叹老太太顽童般的“自恋”。
这几天,似乎一抬头撞上的都是兰大人,却不管他/她年龄有多大。二进校门,前方是一片精致的景区,两边恢宏高大的白柱,各立九根。曾与哥们猜它们的象征意义,我说大概北边的是多立克柱,南边是中国化了的爱奥尼柱,代表两种美学。后临近校庆,这方美景终于修缮完毕,兰大新闻网写道:柱的造型取自东西方建筑文化元素,北侧的罗马柱、南侧的斗拱柱象征着东西方优秀文化在兰州大学的传播和交融。三百年兰大纪念邮票发行仪式举行完毕,售票点积满了人群,排队盖章的人更是形成一条长龙。一哥们被晒得冒烟,三个多小时只为盖五个红红的章子。谁说过,这邮票不盖章,就像龙没有眼睛,没有纪念意义。这几天,凡事都在拼个纪念意义。四中山桥也已经百岁了,发行的纪念邮票似乎还没有卖完,随着“百年兰大纪念系列邮票”一块出售。我喜欢这座桥,买了,并在上面盖上“兰州大学”的红章子。本还想继续盖百年校庆的标志,可惜人家看出是中山桥,不给盖。室友说我很有趣。我说,同为百年,有缘。
一座桥,一座学府,像两个百岁老人,一百年的兄弟。五书栏里翻翻新编的《兰州大学校史》(上下册)。看看价格,共156元,打7.5折,117元,没见过这么贵的书。算了,他们大概只想着赠送校友了。六还好,纪念品多多:百年兰大纪念邮票及明信片,208元的,105元的,55元的,30元的;《读者》百年兰大纪念版;文化衫,红蓝黄白色;LZU帽子;百年兰大校徽两枚;精致实用的小商品:笔架,手表,钢笔,砚章,五粮液等等;小旗帜,白蓝红色;专题纪录片 《大学堂———兰州大学》、《风雨百年萃英路》;校庆晚会门票;《兰州大学校史》三卷;庆典晚会录像......七逸夫科学馆。校友们正拿着邮票在此盖章,一老先生与一工作人员好像在谈事情。原来,他想在兰大校园内建造一座类似杜甫在成都居住的草堂,钟情于兰大的校园,并想无偿志愿为兰大服务。然而校方似乎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心情可以理解,但毕竟地方有限。兰大校园固然美丽深厚,但草堂多了,恐怕也不是个事。八共两场庆典,榆中在雨中举行,有刘延东和周济坐镇;本部在太阳下举行,最高的“官”是省委书记。看到那个瘦瘦有点皱眉头的外国某校校长,把同样的话在雨中和太阳下念上两遍,感觉真的委屈他了。还是英语,不知道场下过六级的人多不多。
榆中庆典,雨中的伞真美。九室友孜孜不倦,屡打电话,要完整收集百年庆典用的小旗帜。一个姑娘答应给他那面白色旗,印有“兰州大学”和校徽的白色旗。送来的时候,上面还有一个签名:“陈芳赠”,黑色笔,在白白的旗帜上。我安慰道:没事,不太明显。室友感叹:自恋的人真多。十一哥们没有报名参加庆典,后悔不迭,在宿舍看直播,看到那辉煌的场面,他发来短信:直播挺好的,可以看到全景。不理他,酸葡萄心理,那份激情,那份感动,现场的人都知道。
另一个哥们为了成全一对情侣,把门票也贡献出去了,结果自己爬上栅栏看晚会,手抓着铁杆,又冷又不能鼓掌,下来时还被摔了一下。世上真有活雷锋。十一晚会开始了,有门票的人怀着激动的心情陆续进场。还有些人速速地收集那些没有来得及剪的票,拿到门外,带进一批新人。最终体育场外还聚集着一批眼巴巴的学生,被保安堵着,听着场内传来振奋的掌声、欢呼声。想想也挺残忍,榆中校区近万名本科生,只给了1200个名额。十二校庆晚会,主持人上台,远远的,看不清人脸,但水均益一开口,人山人海中那份掌声和欢呼便淹没了一切。
相继出现的“老狼”,“朴树”,“蔡依林”,“SHE”都是兰大的学生,但大家依然为那份热情和青春感动着。
兰大,你可以没钱没场面,但你一定要有精神。十三晚会上,水均益现场进行“高端访问”,当回答“校长主要的工作是什么”时,周校长说:“开会是一个主要的工作,剩下还要搞一点时间去吃饭,再就是到外面找一点钱。”他语气中还有一点方言味,众人哈哈大笑。
坦诚、朴实、渊博是周校长的人格魅力。他是这个大学我最佩服的人之一。十四校庆“高端访问”,95岁高龄的郑国?院士告诫同学们:“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段一士教授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当中,有的是院士,有的是大学校长,还有很多科学家......”话还没说完,水均益“不满”道:“还有的是主持人”。众人大笑。
姚檀栋院士用九个字评价兰大的学子:“信得过,靠得住,干得好”。掌声如雷。十五站在看台的最高处,也是整个会场的最高处,所有的掌声和欢呼都能传入我的耳朵。远处的舞台像是悬浮在黑暗的空中,绚丽,飘然。晚会结束时,与室友冲上舞台,拍了一阵,只可惜存储卡不争气,出了故障,仅保存下几张。少则珍贵。十六伴随着反复演奏的 《百年兰大颂》,烟花在夜色中绽放,兰大的未来更美,更灿烂。
(作者为文学院2006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