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建国大业》:
细数历史拐点上的风云人物





  ▲ 重庆谈判是毛蒋 二人的第二次相逢,也是 最后一次会面。本着“和 平建国”的原则,双方签 订了《双十协定》。但不久 后,蒋介石即发布“剿匪” 密令,假和平、真内战的 阴谋昭然若揭。


  编者按
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广电总局最重要的献礼影片之一,《建国大业》以宏大的历史场景,庞大的明星阵容,细致入微的情感刻画,为我们展示了自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成长历程。影片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们曾是历史的符号,脸谱化的标记,而今却以另一种面貌呈现在观众眼前,本期“笔谈”就围绕《建国大业》中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展开探讨。
毛泽东:还原作为人的主席
■胡 非
一部电影要动用这么多明星,让人震撼。一部电影,以如此高的效率完成,让人吃惊。一部电影,把主旋律和商业结合得如此之好,让人佩服。
  据说,这是唐国强从1996年开始第18次饰演伟人毛泽东了。有人评价说,只有唐国强最适合饰演了,神形兼具。其实,银幕上怎样的毛泽东,并不是任何一个个体所能决定的,其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电影的生产制度、电影的生产能力(譬如编剧和技术)和观众的可接受程度。
  在21世纪的前10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在以人为本高高举起无处不在的时刻,我相信,我们的电影生产者们,没有理由再继续重复建设一个神坛,继续把毛泽东摆在神坛,把他作为象征而非作为人来塑造与表达。
  于是,我们看到了更为鲜活与圆润的毛泽东:可以一边享受天伦之乐一边探讨国家大事;喝醉酒后带点傻气的自信的微笑;搬个梯子上房顶看战情战况,第8次追问哪个部队的,怎么还没打进去;吃了安眠药准备睡觉,却被胡宗南攻击,“我不走,炸不死我”,整个神情状态就是一个还没从安眠药药劲中缓过来的人……很多情节与细节,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以往在银幕上看不到的毛泽东。
  我们从来不怀疑国人的叙事能力,中国是一个拥有强大的叙事传统的国家;但往往,我们在叙事中要夹杂太多说教,甚至在开始叙事之时,就已经给自己“画地为牢”。题材有禁区,表现也有禁区,还好,我们在不断地突破,在不断地逼近叙事本身,逼近人物本身。
  但不管怎样,《建国大业》给了我们一种不同于以往主旋律模式的观感。毕竟,我们的很多观众都是自己掏钱去看的,而不是根据文件要求或单位组织去看的,这应该是中国主旋律电影以后的标本与前进方向。但我不确定的是,中国人民极强的模仿能力会不会在成功制造了一大批百姓喜闻乐见的产品的同时,却离作品、精品越来越远了。
  末路英雄蒋介石
■曹月芳
张国立说,扮演蒋介石,比演一个皇帝要紧张。“唐国强、刘劲、王伍福他们几个人的造型是完全按照真实的人物原型去塑造的,而我不行。”所以他几乎是“裸妆”出场,只有两片日本式短胡须是贴上去的。的确,从外形的角度讲,张国立与蒋介石有很大差异,“我没有形似,所以力求神似,演员应该由内而外地去诠释一个人物,”他说,“你们要相信,演员有几种方法接近角色,有一种是精神气质,我去领悟这个人的精神气质,我去感受他的时候,我让我的内心接近他,这点我可以做到。”
  事实上,张国立做到了,且看以下镜头:
  奉化溪口老家门口的台阶上,蒋介石一屁股坐在地上,经国提醒父亲地上太凉了,回过神来的蒋介石却对蒋经国说:“对,你也坐下吧。”蒋经国坐得笔直,聆听“庭训”。蒋介石神情无不凄然,叹息划江而治的天真渺茫,毛泽东根本不会接受的。他问儿子:“换作是你,你会接受吗?”。此时的经国早已满眶热泪。就是这场戏,把陈坤演哭了,他说,父亲的气场太强了,我有点儿受不了这种感觉。
  临近末尾,北平在准备开国大典,蒋介石望着庭院淅淅沥沥的南国秋雨叹息道:“天数啊,国民党败在自己手里喽!”此时,他一脸落寞的神情,孤独的身影衬上暮色苍茫的雨雾背景,引人几多叹息。那些追随他的人都失败了,而背叛他的人却成为了胜利者,这样的末路英雄简直要使人捧一掬同情之泪了。
  从这些方面看,张国立演出了一位末日英雄的不甘、挣扎与落寞,把人物诠释得很生动、丰满。
  温婉持重的宋庆龄
■王拂晓
身穿黑色旗袍,肩披深灰色围巾,乌黑油亮的头发一丝不苟地绕成发髻———影片中宋庆龄的形象有着让人肃然起敬的端庄之美。
  她高贵而忧郁,柔美中透着大气和坚忍。当蒋介石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其同党欲划江而治、分裂中华时,庆龄先生深明大义,断然拒绝了代总统李宗仁邀其北上与中共和谈的要求。“北平是伤心之地,中山先生曾病逝在那里。”一句普通的话语道出了一个妻子对已故丈夫的怀念之情,同时,作为“国母”,她深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革命事业鞠躬尽瘁,分裂祖国的罪名无人背负得起。
  “苦,百姓苦;亡,百姓亡。”影片中的宋庆龄也是一个心地善良、充满仁爱之情的传统妇女。听了一夜的枪炮声响,清晨,当她看到躺满了整个院落和街道的士兵,看着他们寒碜的着装、疲惫的睡姿时,“国母”的双眼噙满了泪水。他们也是千万个母亲的孩子,无数个孩子的父亲,然而战争让他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偶像派”的蒋经国
■孙霜霜
一声枪响,群鸽惊起。蒋氏父子徐徐走来。
  历史上的蒋经国是个唯父命是从的孝顺儿子,在处理孔氏家族的问题上也是如此。据记载,那晚蒋介石连夜赶往上海,劝说蒋经国不动孔家。谈话过后,蒋经国仰天长叹道,只能先在家尽孝,而后再对国家尽忠了。此后上海的经济管制工作举步维艰,最终归于失败,在最后一天离开办公室时,蒋经国“心中实有无限的感慨,几欲流泪”。
  影片中,蒋介石不胜悲哀,暗示不能和孔家起纷争,蒋经国眉头紧锁,全没了凌人的气势,痛心地向父亲请示孔家若不处理,上海经济绝对会垮。听到父亲无力反腐的指示,蒋经国近乎绝望地低下头,沙哑着向蒋介石做最后的恳求:“父亲,党,国,都已经到危难的边缘了。”然而得到的仍是父亲的否定。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蒋经国缓缓停下脚步,双眼微红,显露出一种绝望后的平静,一种抱负被打碎的空虚,一种激情被磨灭的心灰。这正契合了当时蒋经国“几欲流泪”但欲哭无泪的心境。
  蒋经国,蒋介石的大儿子,时岁30有余,身体微发福,方面大耳,圆润敦厚,身高与邓小平相仿……这与影片中蒋经国的扮演者陈坤的形象相去甚远,这也是初定陈坤出演蒋经国时舆论一片哗然、质疑声不绝于耳的原因———陈坤太偶像、太帅气、没出演过政治人物。然而影片放映后,称赞陈坤的声音又是一边倒,“最出彩,最到位,最有看头”,所有人仿佛都被这个偶像版的蒋经国给征服了。
《建国大业》里的“导”、“演”们
■吴小溪
星海般的《建国大业》能够汇聚国内三位顶尖导演卖力演出,也是其一大看点。他们在影片中的演出虽如惊鸿一瞥,却也值得玩味。
  陈凯歌VS冯玉祥:一生戎马,一身耿介
冯玉祥曾经在诗中这样描述自己:“我,冯玉祥,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求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冯玉祥自称平民将军,但他一身不同流合污的耿介之气,却也平添了几许贵族气息。
  这或许是陈凯歌与冯玉祥在精神上的共通之处。影片中陈凯歌在教训北平警察时说:“有什么事儿,明着来,别那么下作!”当时的铿锵总不免让人联想起馒头事件中的那句“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80后的我辈,虽读不懂他的认真与孤高,但并不代表这份骄傲不值得尊敬,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犬儒的时代中。
  冯小刚VS杜月笙:《功夫》里走来的“大哥”
  冯小刚在《建国大业》中的造型是一身黑色中式短衫,搭配尼龙礼帽,身边带十多位黑帮护卫,架势恰与其在《功夫》中饰演的斧头帮大佬构成互文,喜剧感十足。手杖在地上轻轻一拄,黑道大哥风范尽显;在台词的把握上,掷地有声,十分到位;和专业演员陈坤的对手戏,也是火花四射,风骚丝毫不逊。可以说冯小刚神形兼备的演出为《建国大业》增色不少。
  姜文VS毛人凤:这个特务有点痞
为了演好毛人凤,姜文确实做了不少功课,譬如在敬礼这一细节上,故意微撅一下屁股,以示毛人凤毕业于日系军校,不同于大部分国军英美军系出身的特点。但在总体把握上,他还是过于本色,显得痞味十足。在与陈道明的对手戏中,毛人凤安排陈道明扮演的阎锦文去刺杀张澜,陈道明请示“是公开解决还是秘密解决?”姜文很不屑地说:“这种他妈的事怎么能公开呢?还是老规矩—————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一句京骂,流露的是姜文的真性情,却很难让人和阴狠深沉的毛人凤联系在一起,这样过于张扬的气场,未免太危险,有些狭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