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荆山玉璞 熠熠生辉——《荆山楚源》风情歌舞诗观后感

                       ■    杜汉华

   

     2009年9月19日,我在保康县参加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早期楚文化”研讨会时,有幸欣赏了新编排的大型先楚风情歌舞诗《荆山楚源》。据保康县精神文明办的同志介绍,《荆山楚源》是花三百万巨资请国家级专家指导,保康县艺术团与襄樊市豫剧团、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南阳艺术职业学院、襄樊音乐学院艺术系合作,打造的一场大戏。
    先楚风情歌舞诗《荆山楚源》是一台成功之作,无论立意、总体布局、基本结构与情节、音乐舞蹈,都设计得非常好,让人耳目一新,十分振奋,震撼力极强。就像产自荆山深处的玉璞一样,刚刚剖开,稍一打磨,就光彩照人。正如不少专家提出的,《荆山楚源》这个玉璞可以继续打磨,有一定的修改空间,比如这台大戏写实阳刚有余,浪漫柔美不足,粗犷有余,细腻抒情不足。地方特色也不太浓,楚味不足。
   《荆山楚源》这台大戏用的是保康方言,音乐和舞蹈素材采纳的是荆山的楚舞“端公舞”、古老民歌《关关雎鸠》、古乐“巫音调”等。而“端公舞”我还是了解一些。1986年,我曾经在民族民间音乐和楚民俗专家杜棣生先生的带领下来保康考察民间艺术,在荆山深处还保存有古老的楚巫舞“端公舞”及马良张兆斌家的高腔皮影。后来“端公舞”被采录收入了《中国民舞集成·湖北卷》。张兆斌高腔皮影《皮影世家》也被中央电视台《东方家园》栏目播出。
   襄樊和保康,地近中原,与河南省接壤。这里西周时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中期以前是楚地,但也最早落入秦人之手,受秦(豫)文化影响最深。到了唐代,孟浩然从外地回襄阳路过枣阳蔡阳铺,他听到当地的民歌时,感慨“听歌知近楚”。 经过唐末宋元北方民族南下,南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明清时期,又有大批河南流民进入保康耕食,这时,明代学者李衮的感觉就又有了很大区别:“旧态犹存楚,新声间入秦”。襄樊话,和河南话很近似。保康话,更接近河南语音。保康音乐,包括端公舞,经过秦汉唐宋元明清民国以来的秦豫音乐的侵润,楚味确实有所淡化。
    若要修改《荆山楚源》,必须吸收对楚文化、楚音乐有专门研究的一些专业人员,如长期采录研究保康民间音乐的老专家杨顺适先生等。还应该向楚文化的核心区域寻找音乐歌舞创作人员合作,如与襄樊辖区搭界,同样地处荆山山脉,又更靠近楚郢都属于楚文化核心区,文化与襄樊有接近之处的荆门。这样,可以确保《荆山楚源》的保康地方风格和楚味更浓。
             (作者系湖北省楚史学会理事、荆楚理工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