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立芳 摄
编者按 怀揣五彩斑斓的梦想,经历了报到注册和入学教育,2009级新生在摸索中开始了大学生活。大学,意味着与高中时期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大学,意味着人生新的起点和真正独立的开始。离开了父母的呵护,怎样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怎样与同学和睦相处?怎样学好专业?如何合理安排四年的大学生活?如何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初入大学,面临一系列的“?”,新同学渴望找到答案。为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本报推出特别策划———“迎新特稿”,组织学生记者深入到新生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针对新生反映和关注的一些问题请有关专家、师长和老生指点迷津,希望对新同学有所启迪、有所借鉴,使他们的大学生活能够多一份快乐少一些迷茫,多一份收获少一些遗憾。
“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老师和父母的督促让我时时绷紧学习的弦,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功课。可进了大学后,学习的不适应让我突然迷失了方向,也没有了动力……”“开第一次班会时,代理班主任先让大家作自我介绍,我发现班里有很多多才多艺的人,而我没什么特长,不免有些自卑……”“我性格比较内向,第一次离家过集体生活,开学半个多月了,老摆脱不了想家的折磨。”“大学里课业负担比高中轻,课余时间很多,可我不知道怎样合理支配。”……近日,本报学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初入大学,2009级新生有兴奋、新奇和憧憬,但更多的是迷茫。
记者就此采访了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夏锡梅。她谈到,心理迷茫在大学新生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表现在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一般发生在入学初期,大约会持续三到六个月的时间。“新生的迷茫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不适应’。”夏锡梅说。
迷茫因何而生
夏锡梅认为,首先要关注的是新生迷茫产生的原因,是课业的、人际交往的还是其他方面的?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大一新生。
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的不适应 “高中的时候课程很多,尤其是高三,时时刻刻都要学习。进入大学后,没有那么重的课业负担了,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少了,感觉像是在虚度光阴,心里不踏实。”医学院09级新生孔同学向记者诉说道。她说,大学老师课后基本上不布置作业,而她已习惯了被老师领着走的学习方式,所以现在不知道该如何来学习。记者随机采访了国际商学院、医学院、文学院的近60名新生,七成以上的人存在着这样的困惑。从高中填鸭型到大学自主型学习方式的转变,令新生们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国际商学院09级新生关同告诉诉记者:“刚开学,我们有很多课余时间,但不知道该如何支配,大家经常会待在宿舍里打发时间,这让我感觉很无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学院已完成了入学教育。新生们表示,接受了入学教育后,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前景和就业方向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由于对专业学习目前处于“纸上谈兵”阶段,认知度不深,因此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刚入学时,对应用数学这个专业不是特别了解。入学教育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考研方向和就业方向,现在我对这个专业有了初步认识。我想毕业后直接就业,但是不清楚平时参加什么样的实践活动对自己将来就业更有利。”数学科学学院新生李佳文说。
也有新生说,虽然参加了入学教育,但他们对学好专业知识尤其是对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以及大学四年的规划还是茫然不知所措,这也是许多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一个原因。
除了学习方式的改变,生活模式的转变所带来的不适应对新生来说也是无处不在。不少新生说,高中时他们只管学习,洗衣、做饭、买东西全由父母包办。上了大学后,衣食住行全要靠自己,还要学着掌管“财政”。“开学这段时间来,我手忙脚乱的。”经济学院一位新生向记者诉苦。文学院的一位女生则说:“第一次独自到外地生活,总觉得周围环境很陌生,所以除了上课哪里也不想去。”这位女生告诉记者,入学二十多天了,她天天都要给父母打电话,否则心里就没着落。从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离开父母的呵护,除了生活自理的挑战,许多新生还面临着精神的“断乳期”。
人际交往中的障碍引发心理问题 不少新生谈到,班级和宿舍中的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导致他们交往中的一些障碍。文学院09级新生宋同学告诉记者,“我们宿舍省内和省外的同学都有,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首先是生活习惯的差异。比如有同学习惯洗衣服开着水龙头,用搓板,这样比较浪费水。”另一位姓孔的女生对记者说,她自己平时都是晚上九点多睡觉,但宿舍中有人晚上十二点多才睡觉,影响了他人休息。性格比较内向的她不善于与别人沟通,因此有意见只能憋在心里,这让她很郁闷。
心理专家和辅导员的建议
夏锡梅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开学初期出现迷茫心理是很正常的现象,所以新生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不要焦虑不安。只要同学们正确应对,就可以及早度过迷茫期。”夏老师给新生提出两条建议:
一是关键要转变思想认识。很多新生进了大学后遇到困惑与迷茫,大多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将高中时期的思想转变过来。大学与高中有很多不同,比如人际关系的变化、评价优秀学生的标准、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协调等。同学们首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这样问题出现后才不会不知所措。认识并且接纳这种差异之后,新生要根据自身情况积极主动地去克服迷茫心理。二是要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统。处于迷茫期的新生,一个很自然的表现就是感到孤独无依。这时新生们就要开始在大学里建设自己的支持系统。所谓的支持系统,是指可以分享你的快乐与忧伤,进行心灵沟通的亲人、朋友圈子。这些人既可以是父母等亲人,也可以是朝夕相处的同学,还可以是学长、老乡或者老师等。
文学院辅导员王洪运建议新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多去图书馆,阅读适合自己的书籍;多参加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多向老生们请教。他还特意向新生推荐一本书———由冯光廉教授著的《挑战自我———与大学生谈怎样学习》。
应对迷茫,老生来支招
徐苗苗(师范学院中文系大三学生):我上大一时,应对心理迷茫的办法是闲着没事干时就看书、学习,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再者就是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有朋友陪伴永远不会孤单。
张楠(文学院新闻专业大二级学生):因为做代理班主任,有不少新生问我社团纳新和社会实践的事,他们对自己该报哪个社团比较盲目。新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选择社团,参加1—2个社团就足够了。现在刚入学,要先要熟悉学校周边的环境,再考虑其他。参加社会实践是好事,但要防止上当受骗。
曹剑(国际学院国贸专业大四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固然重要,但一定不要耽误了自己的功课。大学最重要的还是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锻炼自己并非一定要参加社团,跟其他同学处理好人际关系也是一种锻炼。
丁燕燕(国际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大四学生):关键要学会独自成长,学会自我管理。
毛祎琳(外语学院日语系2009届毕业生,曾校级“十佳优秀学生”称号,已考取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记得大学刚入学的第一个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我都觉得自己适应不了这里。首先是军训,第一天我就因为忍受不了阳光的暴晒而差点晕了过去,教官允许我暂时在一旁休息。当时的我觉得非常没面子,偌大的训练场,好几个学院的新生在一起军训,只有我一个人因为坚持不了而退了下来。不过让我欣慰的是,经过几天的调整,我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并参加了最后的阅兵式。
其次,更让我觉得挫败的是在学习上。我的专业是日语,来大学之前我没有任何基础,和大多数同学一样仅仅接触过几部日本动画片,因此,学习日语的入门过程对我来说是相当漫长而痛苦的。眼看就要期末考试了,我很着急,就缠着教基础日语的李萍老师问学习语言的捷径。出乎我意料的是,平时像大姐般亲切的李老师狠狠地训了我一顿。她十分认真严肃地告诫我,学习语言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多听多读多背多练,下苦功夫。老师的这番训斥让我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也给我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它让我端正了学习态度,不再浮躁,不再急于求成,而是踏踏实实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新生渴望得到帮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面对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新生们普遍希望周围的人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尤其渴望从老生那里获取方方面面的经验教训。《青岛大学报》就“希望报纸刊登哪些内容”在200多名新生中作了调查,65%的新生希望多刊登介绍优秀学生事迹的报道以及老生关于学习、考研、就业的经验和体会。
为了帮助新生尽快融入青大这个大家庭,尽早摆脱迷茫适应大学生活,自10日9日新生报到的那天起,全校各部门、各学生团体根据各自的职能和分工为新同学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今年在东校区增设了沙盘游戏室和音乐治疗室,以帮助新生解决入学初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从去年开始,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正式列为新生必修课。并且每年开学初都有专门的老师为新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东部校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毕叶诉记者。文学院新生辅导员解文斌向记者介绍,在新生开学第二天,文学院就以班级为单位召开了一场主题为‘新环境、新角色、新起点’的入学班会,解答新生入学后的遇到的各种疑惑。文学院新生宋凯琳说:“通过入学班会我对自己的专业和大学生活各方面都有了系统的认识,不再像刚来时那么迷茫。”10月9日,商学院会计系学生会专门为新生准备了一块留言板,请他们在板上贴上自己的困惑和对大学生活的期望,以便在新老生交流会时为新生答疑解惑。据了解,大家对新生的帮助还在继续着……歌德曾说过,只要人在前进,迷茫总是免不了的。祝愿2009级新生早日走出迷茫,享受绚烂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