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斜阳西坠,橘红色的光环中,袅袅炊烟缭绕在每一片屋顶的上空,我独自一人走在小路上,感受着秋的气息,校园的花坛里落着从树上掉下来的几片黄叶,不禁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那股在生命最疼痛最灰色的日子里依然勇往直前的韧劲。
先不想《活着》的内容,单单以词语的角度来看“活着”充满了一股强劲的力量和宿命感,这种力量不是来源于喊叫,也不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与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当你的亲朋好友对你说“活着”,那是一种责任与义务的承担和自觉;当你自己对自己说“活着”,那是一种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对自己对生活发起的一个挑战,一股走下去的勇气,一种从容坚忍的态度;当你对别人说“活着”,那是一种人类之间人性的鼓舞,心灵抚慰与激励的传递,没有很温暖的字句,就简简单单的说“活着”足以涵盖所有的希望与嘱托。
《活着》讲述了福贵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种友情存在很大的纠葛,使福贵几经生死轮回,但福贵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平,他用他最大的承受力和忍耐力来容纳生命的打击。福贵说过这样一句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他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安分守己。他用一颗朴实无华的心赤裸裸的面对生活,没有遮掩,没有造次,更没有选择逃避,那种类似于常理却超出常理的举动让读者感到巨大无比、坚不可摧的凝聚力。他学会享受和体会,感受生命的真实,生活虽苦,却苦得充实,在苦中学会了笑,他的生活从此有了奔头。我想生活是需要奔头的,一小颗一小颗像串珠子般贯穿你的人生,你才有奋斗的动力和明确的方向,你才不会有空虚感和幻灭感。
我是喜欢福贵老人的,因为他的生命里装满了许多中国老百姓的典型,从他的身上可以见证中国最边缘人民的生活及其精神面貌,我想余华只是把他作为一个中国百姓的缩影,《活着》剖析了中国百姓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咽下,体验,吸收的过程,犹如千钧一发,用一根头发去承受几千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断的是生活,不断的是生命的韧度和延续,活着没有错与对,没有崇高与卑微,活着只有生命的半径,是宽,是窄,全凭你自己。你走的越远,你的经历就越多,你能承受的越多,你的圆心角就越大,当然你的生命圆心角越大,你的生命里所能容纳的东西自然就多。我相信生命的坚强可以创造很多奇迹。
《活着》的叙述,让我没有吝啬自己的眼泪,《活着》涵概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绝望的不存在,人是为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活着需要平视,需要延伸自己生命里的韧度。我想福贵老人对于生活他并不觉得苦,反而是种幸福,所以他不需要同情和别人替他可悲。
人的一生,许多伤口可以愈合,疤痕却无法消除,平凡人生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此,他比身处高位者更能够经受摔打和疼痛,不以其伤口为伤口,不以其疤痕为疤痕,这就是生命的韧度,是活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