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有多爱国邱宏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每年的“十一”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而今年的“十一”尤其特殊。60年风雨兼程,新中国在时代的浪潮下和平崛起,终于迎来了甲子之庆。一时间,“爱国”二字成为流行,成为了举国高喊的口号,更化为了一次次声势浩大的行动。
“十一”长假前后,国庆档大片《建国大业》几乎巷闻皆知。人们带着高涨的爱国热情兴奋地前去观影,使这部演艺界的60周年献礼片的票房突破4亿大关。其中饰演李宗仁的王学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去中国并不是个富裕的国家,我很想知道那些港台演员到底有多爱国。现在我才觉得‘血浓于水’,真的无关贫富。他们这么多年来好不容易找到了‘爹妈’,当然倍加珍惜,哪怕只有一句台词,也争着抢着愿意来演。”
仅是这些话,仅是演员们争相恐后要去影片中露个脸,就早已把这次“爱国”行动不断推向高潮。一旁被煽动得热情高涨的老百姓们,一边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一睹这凝聚了众多人爱国心血的杰作,一边满心欢喜地要为这感人的爱国精神欢呼。
这本是皆大欢喜的事,演员和观众都把自己的爱国心举得很高很高。本以为大家都只是为了体现爱国,却不小心听到某位演员请战时,这样问了一句,“我听说现在不演这个戏,就说明你不是一线演员了?”
这突然让我想起某友人曾经的一句调侃话,“都是行动,对于老百姓,行动是思想的体现;对于名人,却更多的是要体现思想。”此次豪华“大派对”,众明星对共赴盛宴的渴望超出想象,受邀的人欢天喜地,没被邀请的,则落落寡欢———那么这落落寡欢的,悲的是没有体现自己的爱国精神?亦或愤的是不甘自己不是一线演员?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擅长于在各种重大日子或特殊阶段里表达自己的情意,小到对朋友对亲人对恋人的爱,大到对国家、对民族的关怀。我们依然记得,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国人为灾区重建和受灾人民所作的一切关爱行动,那是一种在危急时刻里,显现出来的对祖国和同胞的深切担忧与关怀。而之后的北京奥运会,国民对此表现出来的巨大热情和支持,那是在一种盛大的日子里,彰显出来的对祖国的自豪和信心。
我们认同并欣赏人们在这种大富大难时表现出来的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爱国精神,它代表的是一种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和蓬勃发展的朝气。但我们同样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的开放,我国越来越多的古迹文化被现代文明摧毁,中国的孩子们可以将英语说得朗朗上口却对国文一知半解;购买产品时,国外品牌总是人们的首选;韩剧韩装在中国大行其道,并悄悄地将某些习惯等浸入我们的文化……每每遇到这种本该反常却极其正常普遍的现象时,我总忍不住反思一句:我们到底有多爱国?
前些日子看到一则新闻:韩国首尔市已经完成清溪川复原计划。如今,那条曾一度淹没在水泥丛林里的小溪又水波荡漾,生龙活虎地川流于城市的命脉了。
这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韩国人对此项工程的自豪感。我对此很感动,感动的不仅仅是他们对环保的追求和坚持,更是他们通过复原城市古老形态、通过对国家历史文明所做的保护、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努力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爱国精神!
也许很多人并不认同。没关系,那我来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你连对自己国家的土地都不热爱,如果你连对民族后代的可持续发展都不担忧,如果你甚至反而破坏国家生态环境破坏国家文化古迹,那你能说你有多爱国?
当中国向日本大量出口一次性筷子时,韩国却不怕千辛万苦,不计成本地还原了自家首都里一条小溪的形态。当我们用壮丽辉煌的各种庆典、游行向世界大声宣告自己的爱国精神时,人家却正在我们不屑一顾的小事上做出努力和坚持。难道说,这不是告诉了我们,爱不仅体现在重大关头时为祖国冲锋上阵,也不仅体现在喜庆日子时人们普天同庆为国家送去贺礼,而更应该体现在平日生活中的细节上?
《建国大业》的导演韩三平对演员们说:“这是妈妈生日,做儿子的怎样都该有点表示吧。”是,做儿女的是应该在母亲生日时送上贺礼和关怀,但仔细想一想,我们的母亲是不是更期盼在平日里我们多关怀她一些、多为她着想一些呢?
著名作家柏杨曾写了一本很具有争议性的书,名叫《丑陋的中国人》。他在书中大肆批判我们这个民族自身中深藏的劣根性。而在这里,针对我们整日要表现的爱国精神、高喊的爱国口号,我想说:我们是不是也存在喜欢做面子功夫而缺少实际行动、喜欢开空头支票的劣根性?
正因为爱,柏杨敢于站出来指出国民的劣根性,好使我们民族能成长为一个更强大的民族。也正因为爱,我才斗胆站出来想提醒人们一句:
60周年了,我们建立的是一个新的中国,要维系的却是一个已经有五千多年文化历史的古老民族的生命力。我想,当我们都学会了如何把“爱国精神”内敛而长久地表达出来,我们的民族几千年来薪火相传、血脉相承所筑起的精神长城才能真正地震不跨、推不倒、砸不烂,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地屹立于世界之巅,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