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母校,我们来了□费林北


  高耸的校门,古树参天的林荫大道,宁静清幽的校园,这确实是我们怀念的母校———上海师范大学。
  今年是“上师大”建校55周年华诞,也是我们五九届数学专修科同学毕业五十周年,斯为双喜临门的日子。五十年前,我们32位风华正茂的学子,从这里出发奔向全市各地,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今天回归母校,数点来人为20人。有五名学友已离我们而去,其余七人或在国外,或在远省,或为难以寻觅了。
  两鬓霜白,面带笑容的老人,有的单个,有的结伴缓步走向阔别半个世纪的“数理学院”大楼。他们有的来自崇明,有的来自金山,有的来自青浦,有的刚从澳大利亚回沪探亲闻讯赶来……身体虚弱长期不出门的陈忆秋(原光明中学教导主任),由几位老同学搀扶着走进会议室激动地说,这次再困难也要来,会会老同学,看看常思念的母校,离别五十年了。相见恨晚,心潮澎湃。
  谈起五九届(当时为上海师范学院第一届毕业生)的工作成绩,上海众多父老、家长的评述是可圈可点的。他们之中有奉贤区教育局长、特级教师庄锦荣,市第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杨安澜。任中学校长、教导主任的确实不少,成为教学骨干的那就更多了,如区中学数学教研员、业余大学、进修院校教师等。有的虽非大官,却终生忠于职守、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在育人的田园里,为国家培育了无以计数的有用人才,他们的业绩同样辉煌可嘉。
  这次聚会中,我们班原团支部书记邵福元有这样一席话:临近毕业,学校领导找他谈话,问毕业分配有什么要求?他回答“没有什么要求,愿意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于是他从市区分到崇明一所乡村中学教书,一干就是几十年。刚从市区来的教师不会干农活,于是学干农活,身为教师总是抢着干。由于重活劳累,至今脊椎、腰背等处留下了不少老伤。邵说,尽管如此,自己从来不怪人,因为这是自己愿意做的。五十年来,无怨无悔。邵的发言勾起了在座人的回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都是这样想、这样做的。
  认真学习、刻苦钻研很重要,机遇来了要抓住。庄锦荣同学毕业分配到奉贤海边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学校条件差,又闭塞。在工作中争取多听课,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加上自己深入钻研,进步很快。一次教师进修学校缺少教师,他去了。不久被提拔到学校领导岗位。尽管学校管理工作担子重了,但仍坚持学习不忘,与时俱进不忘。有一次,由于工作需要他由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提升为教育局局长,一直做到退休。
  经调查,我班已有五位同学在工作岗位上相继去世。这成了我们这次老同学聚会的深深哀痛。这五位同学中有四人分到郊县工作。崇明、南汇等地交通不便,当时工资低,又无车贴。然而这批同学敬业精神始终不减,有的工作成绩斐然。他们中有的已成家,有的还是单身。为了郊县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可赞可歌。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终生服务于教育事业”,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这是向培育我们的母校、师长禀报的最好的礼物。为此我们感到自豪和喜悦。作为“上师大”的校友,教育战线上已退役的老兵,出自肺腑,我们愿向母校的弟妹敬勉一言:“热爱教育事业,艰苦奋斗,兴办新时代的师范教育,出第一流的师资人才。”
  祝愿“上师大”事业兴旺、师长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