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那几位大师
在中医学院工作几十年,自然认识和接触了不少的中医专家、教授,其中有这样几位给人印象最为深刻,我由衷敬佩。
创建我院的元老———谭日强我是1972年秋季调入中医学院的。刚进学院的时候,经常看见一位长者在给病人看病,态度极为和蔼,把脉诊断十分认真,书写处方字迹清晰工整,字写得很漂亮。当时给我的印象,他是一位典型的老中医,也可能是经过文化大革命一场劫难后刚解放不久的学术权威。后经打听,果真没错,他是我院副院长———谭曰强,是创建湖南中医学院的元老,是我院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因我在院党委办工作,谭老是党委委员,后来跟谭老的接触自然多起来。人们习惯对行业知名人士论资排辈,湖南中医界当时有两位领军人物,一位是李聪甫,另一位是谭日强,相比起来,李老政务活动较多一些,谭老中医业务活动较多一些。
1992年4月23日,学院举行谭日强教授从医从教六十年暨八十寿诞座谈会,院报就曾作过这样的报道:谭日强三十年代毕业于湖南国医专科学校,从医从教六十年。数十年来,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在医、教、研诸方面都有建树,尤其是他治疗肝病类的经验更为丰富,已进入计算机软件推广应用,他创建的“疏肝理脾丸”和“冠心通络片”治疗肝炎和冠心病,经多年临床实践证明,疗效显著。谭老先后在省中医进修学校和学院从教数十年,可谓桃李满天下。谭日强教授可敬可佩的事迹很多,解放前,谭老和当时中医中药界先哲们一道,为反对国民党政府“消灭中医”的反动政策,进行了坚决斗争,为捍卫祖国医药学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谭老的思想较为先进、解放。他不固步自封中医的某些局限,愿意学习和吸收西医一些先进的东西。我记得八十年代初,谭老曾委托我给他草拟一封给时任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司 (当时未设中医药管理局司长吕炳奎的信,积极申请要求将我院办成8年制的湖南新医药大学,为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新型人才作贡献,真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谭老离我们而去多年了,我至今仍深深怀念他老的高尚医德精湛医术和完美人品。
远近闻名的眼科专家———张怀安我知道张怀安老中医的名字是在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初期。那时他住在望城乡下,已经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眼科医生,很多病人慕名前去找他诊治。
张老于1979年以名老中医的资格,从乡卫生院选调到我院附一院。那时先后选调来的还有杨德高、熊继柏等一批名老中医。医院为减轻张老的负担,发挥其特长,确定他专治眼病。以张老的名气、精湛的医术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赢得了不少眼疾患者前来应诊,医院眼科门诊顿时红火起来,眼科成了医院的重点科目。有位日本友人名牟田口裕之先生,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病,被国内外认为“不治之症”,张老接治这位国际病友之后,一方面做病人的思想安慰工作,一方面和同仁一道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经过半年多时间悉心诊治,终于使牟田口裕之先生重见光明。他十分感动,为感谢医院和张老等医生诊治之恩,特地赠送一辆豪华轿车给医院用来接送病人,还赠送医院多件眼科高级仪器。1985年牟田口裕之先生又在日本有名的《读卖新闻》上发表了《奇迹之光》的专题文章,高度赞扬张老等中医药师和中国中医药的神奇。此后新闻媒体陆续多次作过报道,曾一度被人们广为传颂。张老和许多名老中医一样,遵循一条座右铭:“常将人病如己病,救得他生似我生”。他在医院上班的时候,眼疾病人慕名挂他的号,请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退休在家,家里的病人也是门庭若市。我就经常遇到许多群众打听张老医生的住址。张老还多次参加名老中医上街义诊。1991年9月15日学院团委组织名老中医义诊,张怀安和张海清、赈天雄、李培荫、颜文明等名老中医满腔热忱地报名参加五一广场赈灾义诊活动,受到市民的热烈欢迎和赞扬。有位群众对他说:“张老,平时我想挂您的号都很难,今天我却能幸运地碰上您上街看病。”这位群众马上赶回家用三轮车把老母亲接来,还将义诊消息转告街坊邻居。张老给我的印象,经常是一副慈眉善目的样子。所以有人说,请张老看病,病还没有看完,人就好像好了一半。
“疑难杂病”专家———赵尚久来中医学院后,找我引荐医生看病的人多了,我只好求助同事,他们推荐的很多的是赵尚久教授。那是他还只有四十多岁,戴一幅浅黑色的眼镜,不喜欢讲话,看起来蛮严肃的样子。而他看起病来认真细致,处方药少价廉,病人普遍反映疗效好。我自己就有深切体会,我以前患过胃病,经常肚子隐隐作痛,吃胃舒平等胃药也不见效,后经赵教授诊治,吃几副药就好了,这件事更加深了我对赵教授的了解和崇拜,之后凡有人要找医生看病的,除专科外,我首推赵教授。我的父母亲,我的姐姐、我的姨母,我爱人的弟嫂,都找他看过病,他从来没有过不耐烦的神色。
学院很多人称赞他是“疑难杂病专家”,这的确没错,教授虽然沉默寡言,但把脉看病,处方是极为认真的,开的药少,价格低廉,极其精练,按政治术语来说就是善于捕捉主要矛盾和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此,经他看过的病人,常常赞不绝口。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赵教授总是淡淡一笑深情地说:“国家和人民都不很宽裕,我们医生为什么不在少花钱、看好病上下功夫呢!”多么高尚的情操,多么高尚的医德啊!老专家、老教授,你们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的精神,不值得我们永远感激,永远敬佩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