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陕北说书的书帽艺术





  陕北说书是陕北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艺术。陕北说书以叙事见长,一部长篇书目,能说几天几夜。说书艺人在开场时,先不说正本,来一段“小弯弯”(也叫“飘言”或“捎书”),这些“小弯弯”即是“书帽”,是说书者的开篇,这些“书帽”大都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或则令人捧腹大笑,或则发人深思。
  书帽的作用有三:一,聚集听众。
  听书者因种种原因,来的有迟有早,说书人为了使早来的听众能听上书,迟到的听众不误掉正本,先说一段小弯弯,招徕听众。二,引起兴趣。听书者刚坐到书场上,一般有的抽烟,有的拉闲话,精力不甚集中,先说一个小段儿,活跃书场,使群众集中精力,好开正本。三,酝酿情绪。说书人在说正本前,应有所准备,先说一个书帽,定好琴弦,稳定情绪,有条不紊,易开正本。
  陕北说书的开场书———书帽,内容十分丰富,笔者仅就自己收集的资料,简述如下:
  一、古诗。不少说书人,开场吟唱数首古诗,吸引听众,这些古诗大多是七绝或七律。有的艺人会吟唱不少古诗,一首连一首,别有趣味。
  二、请神词。陕北群众俗尚鬼神,不少老乡请说书艺人给神灵还口愿,还口愿时必请诸神前来听书,这样就要请神,请神词多种多样,笔者收到的一首请神词长达 84行,这咏唱神灵之词,无疑地是一种民俗,也可以看做是书帽。
  三、演唱民间歌谣。陕北民间歌谣十分丰富,陕北庄稼汉爱唱民歌,也爱听民歌,说书人就把民间歌谣作为书帽演唱,这些民间歌谣涉及面甚广,有表达爱情的信天游;也有演唱历史人物的:还有演唱富有哲理的或处世做人的民间歌谣:
  一担黄铜一担金,担到街上试人心。
  黄铜卖尽金还在,世人认假不认真。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有人跳出四堵墙,不是神仙就寿长。
  韩起祥演唱的《贪心的人》也属此
类书帽。
  四、谜语。说书艺人把民间谜语作
为书帽演出,调动听众的兴趣,这些谜
语多是七言韵语:
日行千里不出房,
父子兄弟不久长,
夫妻二人不同床,
一字不识状元郎。
  谜底是演
戏。这些谜语
既 启 发 人 思
考,又颇有趣,
群 众 当 然 愿
听。
  五、笑话。
说书艺人收集
民间笑话,自
编自唱,作为
书帽。这些笑
话有 “大脚婆
娘 ”、“憨 女
婿”、“秃子尿
床”等,幽默风
趣,这里举一
个例子:
  说起黑,记起黑,我说几句一不溜黑。
  黑家沟有个黑小子,黑家圪堵有个黑女子,黑女子,放黑牛,黑小子扛把黑镢头,眉来去,眼来看,黑小子黑女子看对啦,别人说媒他不听,请的南阳包大人,三言两语来说成。
  定的四个黑轿夫,后边跟把黑吹手,黑锣黑鼓黑号头,黑号头上挽块黑罩布。
  一引引到黑家沟,一股黑水往出流,大门上卧个大黑狗,黑狗展出黑舌头,送人的骑的黑犍牛,黑蹄黑膀黑角楼;引人的骑的黑骡子,黑蹄黑胯黑脖子,场外安的黑高桌,桌子上放个黑坐斗,斗里倒一斗黑豆豆,乌木秤杆黑秤钩,挂一颗连毛母猪头。
  黑小子出门拜两拜,黑女子下轿磕两头。
  没烧纸,往回走,黑小子、黑女子手拉手,帐房窑里没点灯,两个??淖傲诵拢?谡焙诒缓谡硗罚?礁鳇摸的亲了个口。
  三年养下三个儿,大的就叫黑老鸹,二的就叫黑不溜,撂下三娃没大名,起了个小名粪爬牛。
  这样的民间笑话,听了让人笑破肚
皮。
  六、民间故事。陕北民间故事十分
丰富,陕北说书艺人把这些民间故事编
成说书演唱,故事大都比较短,但故事
性很强,引人入胜,艺人又用陕北方言
演唱,颇能吸引听众,比如《打灰狼》《小
两口抬水》、《县官审猪》等。
  七、诉说说书之甘苦。陕北说书艺
人,俗称书匠,大都是盲艺人,他们生活
十分艰辛,说书人把自己的身世演唱出
来,引起同情。
琵琶好像一头牛,
书匠背上串世头,
东头收了吃东头,
西头收了吃西头,东西南北都不收,琵琶饿成空壳篓。
  八、时事新闻。说书艺人把最近发
生的大事,编成唱词进行演唱,这些事
情群众街谈巷议,愿闻其详,说书人演
唱出来,既满足了群众要求,又起到宣
传教育作用。
  陕北说书的书帽内容很广泛,笔者
归纳为上述八方面,仅此可见一斑,陕
北说书书帽有以下几个艺术特点:
  一、趣味性。
  任何说唱艺术语言干瘪,没有情趣
是不会吸引听众的,陕北说书的主要目
的是娱人,要娱人就必须有趣味,这是
陕北说书艺术的主要特色,而在书帽中
表现的最为突出。比如《黑小子成亲》,
何等有趣味,说书艺人通篇突出一个
“黑”字,黑小子,黑女子,黑媒人,黑吹
手,黑犍牛,黑骡子,一共四十多行,几
乎行行有“黑”,人们不以黑为丑,反而
觉得黑的可爱,黑的有趣,这样的书帽
生动、活泼、幽默、诙谐,让人越听越想
听。
  二、哲理性。
  陕北群众虽然长期以来处在交通
闭塞、文化落后的山区,但是,他们对世
界仍有自己的看法,陕北说书书帽里很
多富有哲理性的唱词,就是群众对宇宙
万物的凝炼概括,比如,说书人咏唱的
“金盆打烂分量在”、“凤凰落地不如鸡”
等富有哲理性的民间谚语。这些民间谚
语是直率的、淳朴的、健康的,是劳动群
众千百年来的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还有一些书帽寄托了群众的理想和希
望,是群众心声的反映,如“富无苗,穷
无根,谁也不是长贫久富人。”“山上青
松上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
寒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这些唱词是
富有哲理的劝世箴言。
  三、知识性。
  陕北地处穷乡僻壤,向来经济文化
落后,不少群众的文化知识是从听书中
获得的,因此,陕北说书中涉及的知识
面是很广的,在书帽中尤为明显。陕北
说书的书帽中有丰富的人生知识,群众
在这里认识社会,接受教育,也掌握了
不少历史知识。在陕北说书书帽中还可
以了解到陕北风土人情的知识,也可以
知道一些自然科学知识。
  四、音乐性。
  陕北说书书帽大都是唱词,白语很
少。这些唱词是优美的,它富有浓郁的
陕北地方特色,节奏鲜明,铿铿锵锵,别
有韵味,演唱者引吭高歌,伴以优美的
琴弦,令听众陶醉其中。书帽唱词大都
是以七字句为基调,也有十字句的,有
时句句押韵,两句可以换一个韵,和陕
北信天游的押韵方式大同小异,符合陕
北听众的习惯。陕北说书音乐性很强,
抒发壮烈场面时,如万马奔腾,如长空
霹雳,震人心弦;描写优美环境时,如清
风丽日,如宁静花园,沁人心扉;叙述故
事时,如潺潺流水,如泣如诉,娓娓动
听。这些特点在书帽中表现得更加明
显。一个书帽,本身就是一首首节奏感
很强、音乐很优美的民歌,是一件件质
朴、自然、率直的艺术珍品。
  五、泥土味。
  陕北说书是陕北黄土地上的艺术
之花它扎根于群众的土壤中,富有浓郁
的生活气息,又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在书
帽里也得到体现。其一,它的演唱纯用
陕北方言,别有韵味,听来亲切。其二,
生活气息甚浓。就拿 《小两口抬水》来
说,艺人对小两口抬水、争吵、卖油者的
劝阻,描写得非常生动、非常细腻、非常
逼真,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
境。其三,反映了不少陕北的风土人情。
比如在《黑小子成亲》中就艺术地咏唱
了陕北的结婚习俗;在《请神词》中,一
连串的神灵,可以看出陕北群众“崇尚
鬼神”的习俗;在《小两口抬水》中,反映
了陕北一些地方早婚(娶大媳妇)习俗。
  在陕北说书书帽中,那浓郁的生活
气息和乡土风味俯拾皆是,一个个书帽,
就是一幅幅浓郁的生活画面和一声声乡
音乡调,也是在黄土地这块特殊的地方
上长出的很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花朵。
  陕北说书传统书目有数百部之多,
而这些传统书目有不少是外地传进来
的书目。而书帽却大都是艺人自编自
唱,或民间流传的书段、民歌等,因此,
在某种意义上说,从书帽中更可以充分
体现陕北说书的艺术特色。
  陕北地区是古代民族斗争与民族
融合的前沿,由于种种原因,从宋代以
后,这里成了一块闭塞的地方,所以很
多古代习俗在这里仍有遗存。陕北说书
这一艺术仍保留着宋代说唱艺术的特
色,而开场的书帽即是直接承继宋话本
的。宋代说话人“为延迟正文开讲时间,
等候听众,并稳定早到听众的情绪,因
此汲取变文里押座文的经验,在正文之
前吟诵几首诗词或讲一两个小故事,叫
做‘入话’。”(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
学史》宋话本的“入话”和陕北说书的书
帽何其相似!从《清平山堂话本》中的
《快嘴李翠莲》通篇以说唱为主,这是宋
说话人的“入话”,其构思非常精巧,语
言非常优美,生动、传神、风趣,且富有
人民性。这个古代的书帽是地地道道的
民间文学,最初并没有书面记录,说话
人创作它时,是为了娱乐听众,达到自
己谋生的职业目的。后来经过多少艺人
的加工,不断丰富补充,才形成了如此
传神的佳作。我们从《黑小子成亲》《小
两口抬水》《县官审猪》《贪心的人》等陕
北说书书帽里,不是仍然可以看到宋代
说话人“入话”的影子吗?《巧嘴媳妇》简
直是《快嘴李翠莲》的姊妹篇。在《巧嘴
媳妇》里,巧嘴媳妇杨巧英的嘴,快而
巧,把个二财主骂得无地自容,敢于斗
争,善于斗争,表现了陕北农村妇女的
聪明才智,语言生动优美,同《快嘴李翠
莲》比起来毫无逊色。宋代说话人在“勾
栏”、“瓦舍”终日开业,光小说一家就有
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搏刀、赶棒、发
迹、变泰等几种。现在的陕北说书艺人
大都在山村院落、田头、窑洞演唱,主要
说神话故事、历史演义、公案传奇、武林
豪杰、绿林好汉、忠臣小子、才子佳人等
书目,这些书目和宋代说话人的书目如
出一辙,在开场前同样有风趣的书帽
(入话),这不明显地看出宋代说话人的
遗风吗?
  陕北说书有很多独特之处,这些尤
以书帽中反映得最为突出,最为充分,
最有特色。因此研究陕北说书书帽艺术
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可以了解陕北
的历史,可以了解陕北的风土人情、可
以了解陕北群众的心路历程,也可以总
结陕北说书艺术,更可以研究陕北文
化,让其在新的天地里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