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师大老人
今年是上海师大建校55周年。
从上海师专、一师院、上海师院到上海师大,我与师大校园相伴了54个年头,亲历了校园的历史变迁,有太多理由让我牵挂校园的旧事和老人,他们中有我的领导、老师、同事和朋友,有的较我年长,也有少于我的。俗语说,事在人为。所有的旧事都是一代代老人所为。眼见老人们衰弱的背影,在怜惜之余,更多的是自豪。如果说,上海师大是一棵大树,正是一代又一代的老人辛勤浇灌,上海师大从小小的幼苗,成长为今天的大树。有人说,我们在感激大树的庇佑时,别忘了浇灌它的人们。此语甚是。
家有老,是个宝。老人之所以可贵,是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见证人,而且是历史创造的参与者。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单位的历史,都是有许多细节构成的。上海师大作为一所高校的发展历程,是从各个部门由无到有,从小到大开始的。前年的一天,我因事到校档案馆,馆内丰富的校史资料,让我惊叹不已。之后,我参观校史展览,更是感慨万千。记忆中,在老办公楼二楼朝北的一间房子内,放着几只旧书架,上面罗列着一些匣子,装着一些材料。石振铭同志主其事。那就是校档案馆的原始状态。谁曾想,五十多年后,已经发展成这样的“庞然大物”,不仅收集校史资料,还进行校史研究,出了不少成果。我想,档案馆的发展就是我校历史的一个细节。如今,档案馆壮大了,石振民也老了,与他同时和他以后的同志也老了。档案馆是这样,其他各个行政、教学、科研单位也无不如此。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有多少同志为师大的发展,竭尽忠诚,早生华发,在我的记忆中,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那么鲜活,其中包括管理东部礼堂的老孙和管理东部琴房的老杨两位工人师傅,他们健在的话,该有百岁高龄了。
我们怀念的老人中,崇敬莫过于老师们。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落实教育目的,对学生极端负责,用心教书,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在无形中化解学生的世事困惑,示范做人做事。现在,还有人津津乐道“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其实,从当代教育理念来看,大师固然难得,但毕竟是凤毛麟角,更需要更可贵的还是敬业的教师,就像我们师大老师那样,将自己的全部心力倾注学生身上,让他们学得更多、更好、更深,成为国家有用之才。教过我课的老师,讲课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上课都做了充分准备,内容精彩,语言生动,娓娓道来,没有废话,引人入胜。虽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课堂的情景,记忆犹新。据我所知,许多教师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首先用于教材,直接融入教学。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在晚自修时到教室看看,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接受学生提问。学生的质疑和老师的解答,成为教学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受益匪浅。这正是我们称颂的师道。今天,我们大量需要这样的教师。
在师大老人中,离休干部是一个受人关注的群体。百十来号人,有校党政领导、部门负责人、资深教师和基层干部,平均年龄82岁。他们中许多人,是师大建设的最初参与者,师大一些部门和教学、科研单位的建立和发展,差不多都与他们的姓名联系在一起。在55年的发展历程中,他们投入了自己全部精力和智慧。尤其是经十年浩劫,上海师院复校时,千头万绪,百废待举。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他们与他们的同事们,在几乎荒芜的校园,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艰辛的重建工作,使师院重新焕发青春,迎接新时代,担当新任务,这才有了以后师大的快速发展,有了徐汇、奉贤两个校区。
师大建校55周年,薪火相传,延绵不绝。每一位师大老人,都在当年自己所在的岗位,以亲历亲见感受师大的辉煌和风雨,对师大的历史和现实,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对师大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格外钟情。师大老人们的校园情结是难以割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