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愿中国早日梦圆“诺贝尔”


  10月5-7日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皇家科学院先后宣布了2009年诺贝尔自然科学三大奖项(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的获奖者名单,三大奖项共有9人获奖,他(她)们分属3个国家,其中美国6人,英国2人,以色列1人。超级科技大国美国的霸主地位再次彰显,而以色列这个与巴勒斯坦战事频仍的“小国”也使自己的获奖者由此前曾有2人获得过化学奖,这次又再添一位,获得殊荣。
  我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或许有人得到了被提名诺奖的资格?但那是无从知晓的事。因为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有个规定,在50年内不准公开被提名人的名单。令国人获得一点慰藉的是,这次又有一位外籍华人科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英籍)高锟获得了物理学奖。他自1966年发表了著名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以来,就致力于光导纤维结构和材料特性的研究,最终制成了用石英玻璃做成的光纤,掀起了一场世界光纤通信的革命。高锟的获奖使外籍华人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由原来的7人又增加了1人。先前这7人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郝慰民(和平奖获得者)。
  我国本土科学家何时有缘诺贝尔奖?这是一个撩拨了国人心弦多年的老问题。它反映的是国民对此的热切期盼。人们渴望能让世界进一步认识我国的科技实力,因为当今世界是要靠实力来说话的,人们都明白这个道理。2008年的奥运会,宏大耀眼的开幕式和金牌总数的第一,曾让我们辉煌、显赫了一时,但那些“节目”与自然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就,特别是世界前沿领先的研究成果绝非属于一个领域与范畴,断不可以那时的“风光无限”和“无与伦比”来替代我国自然科学研究的水平。围绕中国何时能获得诺贝尔奖,笔者曾写过几篇文字,《面对2000年诺贝尔奖:感慨与思考》、《百年诺贝尔奖遐思》、《国人欲圆诺奖梦,须待学风求实时》、《躁动后的沉思》。这些文字粗浅地分析了百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别分布、科研选题方向、获奖者的学术经历、获奖者的学历和名牌大学的关系、获奖者与科学大师的关系与学术传承、获奖者的学术素养与科学精神,以及理论思维与实验研究的结合等。我认为,我们的自然科学研究水平距离诺贝尔奖确实还有很大很大的的差距,国人心急可以理解,但诺贝尔奖并不因为我国人口众多、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就会给我们以“恩赐”。
  10月7日,杨振宁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与师生一起庆贺高锟获奖时,有人提问请他预测一下中国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他表示:从高锟的获奖一事,增加了他对中国本土得诺奖的信心。他说:“我曾经再三讲,我觉得在20年内中国本土包括香港、澳门一定会有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对于杨教授的这一预言作何认识和分析,可以说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根据我国国庆60周年成果发布会上的数据,目前中国高校科研能力世界排第5位,因为自2004年以来,我国科技论文数量一直排在世界第5名,所以杨振宁教授预言的20年是太“保守”了。而有人则认为,根据2008年的统计,我国自1997年到2007年6月30日发表的论文,单篇的平均引用数排在被统计的145个国家的第117位,这样低级的排位,20年内能问鼎诺贝尔奖吗?所以认为杨振宁的预言过于乐观,或许杨教授是在为国人鼓气吧。我在此前写的文字中曾经说过,当前受国内“高度重视”的SCI(科学引文索引)以它的登录的论文数量来衡量我们的科技水平是十分偏颇的,必须还要看文章所载杂志的影响因子和单篇文章引用率。在国际上,影响因子在8以上的论文,被受到高度重视,而在2以下的被当作“垃圾文章”来看待。那么,我们的论文平均引用数排在第117位,能说明我们是高居世界前列的科技水平吗?按照这个目前的水平,我们还是应该清醒一些为好,别再痴人说梦。
  对于杨振宁教授的预言,我觉得应做两方面的分析。首先应当肯定,他作为一位诺贝尔物理奖的得主,绝不会信口开河,他是深知什么是世界科技前沿成果的。前不久,他在扬州大学演讲时,也说过我国能在20年内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并说我国在碳管和低温超导的研究已经世界领先。二是,他的预言,仅讲到“一定会有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这是一句很严谨的话。什么是诺贝尔奖级的成果?它应当是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领域中处于世界的前沿、具有科学革命的性质、富有原始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后,才能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和赞同,也才能获得被推荐为诺贝尔奖的资格。但是否获奖,还要经过多层次的筛选,最后要由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投票表决,最终遴选出当年的诺贝尔奖获奖者。因此,杨振宁教授并没有对我国一定获奖打下“保票”,只是说会有诺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倘若现在我们就开始沾沾自喜,这乐观似乎是太早了点吧,画饼真得能充饥?
  “中国需要诺贝尔奖”,这是21世纪到来之前,我国多位中科院院士向国家领导人发出的时代呼喊,是他们对我国科学事业关心和负责的表征。这项综合性、国际性、权威性的大奖,可作为中国科技与世界接轨的一条高层次的通道。摆在我们面前的争取实现诺贝尔奖“花落中华”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事。学术需要得到尊重,来不得半点虚妄和自夸。而尊重学术则需要伟大的、广阔的胸怀,需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语)的学术风格。近日,蔡运龙先生评论说:“时下,浮躁之风如瘟疫蔓延,学界也概不能免,其表现之一是夜郎自大,‘国际领先’、‘世界一流’、‘首先发现’、‘独特创造’、‘重大突破’之类的溢美之词过多,往往言过其实。”,“其表现之二是狐假虎威,捡得一星半点洋货,自诩‘国际大师真传’,于是‘言必称希腊’,以致搞出一些不中不洋、不伦不类的概念来,正所谓创新不够,新词来凑。”我赞同蔡先生的犀利评论,确是一针见血。此外,我觉得目下学术界还亟需抛弃那些趋之若鹜、炙手可热的带有明显功利性的东西,诸如各类不切实际的评估和评奖;彻底清除学历造假、论文剽窃和抄袭等学术腐败的恶习;坚决杜绝“科研行政化”和“学者官员化”的不良风气,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术的纯洁性。诺贝尔奖得奖成果反映的是原始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认识的深化。值得欣喜的是,我国的一些科学家所作的科研项目,有的已经接近和达到世界领先的水平,只要我们善于学习,乐于付出艰辛的努力,给科学家创造宁静、稳定的学术环境,和能与国外科学家及时交流的条件,摘取明天诺贝尔奖的“桂冠”当非是梦。
  但愿杨振宁教授的预言能早日实现!